建立社群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2002/04/11


藉著多種工具, 在網路上與他人互動。常見的工具有:
  1. 留言板
  2. 討論區
  3. 聊天室
  4. 郵寄清單
  5. 即時訊息
  6. 行事曆
  7. 即時會議
  8. 文件交換
  9. 意見調查
  10. 遊戲
可以自行架設網站, 或使用現成服務, 兩者各有優劣。非營利性的初學者, 不妨先試試具有中文介面的現成服務:
  1. Yahoo! 奇摩聯盟, http://tw.groups.yahoo.com/
  2. Yahoo! 奇摩家族, http://tw.club.yahoo.com/
  3. MSN 社群, http://groups.msn.com/
  4. PCHome 家族, http://club.pchome.com.tw/
  5. 蕃薯藤家族, http://club.yam.com/club/Category_list
  6. Evite, http://www.evite.com/homepage

網路社群風雲興衰 / 黃銘祥

《數位觀察者》, 2001/10/31, 2001/11/7, 90/11/14, 第95期至97期

群眾力量

在台灣社會邁向民主化開放改革的這十多年來,以往一元威權的時代已經不在,所謂「君權神授」或是由上而下的權力運作機制也遭受極大的質疑,新的力量是以群眾為基礎,透過代議政治制度,取得政治地位及發言權,因此糾結群眾就成了最優先的能力及課題。成黨結派,是最簡單的方式,透過主題的提出,吸引了對主題有興趣的群眾,進而以量取得優勢,透過投票的民主程序,就可以達成對於主題的目的。

顛峰時期,台灣的政黨一度高達將近六十個,就是這種思考邏輯下所運作出來的狀況。

網路空間可以說是無限龐大的,因此可以包容的主題也極為寬廣,「大眾而分眾,分眾變小眾」是必然的結果,但為了要讓小眾的聲音有發揮的舞台,社群就成了必要的小眾集合體。

社群的型態與分類

社群當中還會因為主題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有些主題是沒有門檻限制的,是一種因為流行商品所帶領的,如影視社群(歌友會、藝人後援會),或是商品社群(手機俱樂部或是車迷俱樂部),只要加入就可以共同參與討論;另一種社群就會有門檻的限制,如文藝社群(創作、欣賞能力)、電腦技術社群(如Linux社群、Mac社群),社群的成員本身必須對主題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熱忱,若是缺乏能力或熱忱,即使加入社群,也會因為無法融入而漸漸疏離。

網路外,社群會有聚會活動及聯絡,在網路上,社群則會以留言版(佈告欄)、聊天室、電子報的型態進行組織聚合的動作,並以此宣示存在。

社群的生命週期

社群的形成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驟然消失,就像綜藝主持人阿亮的名言一樣,「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一樣會經過幾個階段醞釀變化。

社群的生命會經歷幾個週期

一、萌芽期:社群核心人物的出現及凝聚
二、壯大期:社群成員的擴張
三、分裂期:社群內因為主題理念或權力行使的變更而造成的組織變異
四、衰退期:社群主題或共識的消失

大部分社群的成立與消失,都會經過上述的幾個階段,這些階段裡社群內部的化學效應,有些是外界可以觀察的出來的,有些則是較為隱晦而不明顯的,但正如每一個已經消逝的龐大帝國一樣,人類所能擴張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而這個極限也就代表了社群的終點。社群可能會消失,但主題並不一定會隨著社群消失,在社群消散之後,原有的成員也許會就主題繼續開發新的社群,社群的消散只能代表特定團體的結束,而無關主題

社群的生命力

在參與網路的這一段漫長時間中,我也曾經加入各種不同大小、不同目的、不同主題的社群,擔任過核心人物、邊緣人物等不同的角色,就我的觀察,一個社群的生命週期大概是二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個社群從成立的衰亡,通常是兩年的時間。

例如說在網路文藝創作領域裡的幾個重要指標,山抹微雲BBS站、尤里西斯文社BBS站、晨曦詩刊、田寮別業BBS站,在台灣網路的藝文發展史上都有一席之地,但每個指標發光的時間都僅有兩年左右。當然,並不是說兩年之後這些站台或單位都已經自網路上消失,而是社群的動能已經不復存在,即使這些站台或單位依然存在,也僅剩下地標的象徵意義,不再具有主導議題的能力。

流行主題亦然,因為主題或商品的生命本身是可以預期的,不管是當年流行的March Club(現在地位似乎已被其他的小車如Matiz取代)或是現在當紅的F4,本身流行是有其壽命的,當商品的流行風潮過去,也就是社群衰退的時候。

用我們以前法律系教授最常用的一句話,「凡有原則的必然有例外」,兩年畢竟是一個觀察而來的感想而非真理,台灣曾經有過一個號稱最大的一夜情社群BBS站台,就引領風騷許多年,一直到後來站方採取一些強硬措施如取消暱稱及名片檔,才讓這樣的情況改變。但這是表象,實際上的社群並不是以站台為單位,而是以聊天室為單位進行交流運作,而這樣的聊天室大概每隔半年就會有一批新的面孔出現。由此可以想見成人社群的活動力的確堪稱一流,但相對的忠誠度也一樣低落,在該站台進行強硬措施後,社群人口立刻轉移到另一個「新」站台,而目前該「新」站台已經成為台灣最大BBS站,更勝以往風光。

社群結構的爭議

聖經說「上帝欲使一個人崩潰必先使其瘋狂」,羅馬帝國的頹傾也不是單純的日耳曼蠻人可以完成的,清朝滿洲旗兵之所以喪失戰鬥意志與能力更非幾個反清覆明的幫派可以成就,外在的衰敗必先來自內在的腐敗,網路社群也是如此。

一個成功經營具有影響力或指標意義的網路社群,必有其成功的原因。如優秀的人才、強大的行銷能力、知名度、曝光率,乃至於明星級人物的加入或支援,但是優點與弱點,通常只是角度的不同而已。架構在網路上的社群,首先面臨到的就是網路本質的界線,這也是網路社群結構所有爭議的起點。

一、組織(菁英主義)

前面說過,台灣在巔峰(或者癲瘋)時期大大小小的政黨加起來有近六十個之多,但能夠具有影響力的政黨算來算去一樣還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系統,在眾多的小黨中唯一具有政治影響力的,大概只有新黨。撇開政治立場不談,攤開新黨的原始成員名單,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以菁英作為訴求的組織,也就因為一開始就有這麼多菁英的加入,才能讓新黨在極短的時間內聚集最大的人氣,成為舉足輕重的政黨。

成功的網路社群也是如此,通常社群的發起者或是核心人物,必然也都是再能力上堪為一時之選的角色,這樣才能快速的建立自己社群的地位,在一切搶先搶快的網路競技場中,取得一席之地,這是社群生命中萌芽期的重要關鍵。

菁英主義是一把兩面刃,它可以快速建立地位,也一樣有負面影響。當社群核心分子都是菁英時,會造成新加入者心理上的壓力,也會讓菁英產生品質降低不如歸去的想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菁英的聚集會導致領導權本身的混亂,這才是網路社群的致命傷... ...

二、領導權(硬體資產VS知識經濟)

多年前,在一個私人性質的文藝BBS站台裡曾經有過一場茶壺裡的風暴,當事人中,不乏今日已經是出書成名的藝文明星,起因在於當初站長邀請了十多名當時已經在另外一個專業藝文站中小有名氣的寫手加入新成立的站台(萌芽期),之後又漸漸擴編,將駐站寫手的人數提高(壯大期),當站台知名度與地位日漸提高,每位寫手對這個站台的認同與歸屬感也越來越強,然後,事情就爆發了。

在某一次的事件裡,各路英雄好漢對於站長的某個決策不盡認同,雖說如此,但也並不是以革命軍的姿態要求站長交出站務的權力,只是希望這個站台可以用合議制的方式共統討論決策,以追求所有參與者的最大利益,但這樣的觀點卻引起了站長的強力反彈,甚至當時在網路上曾經回應過類似這樣的一段文字:「這個站台的機器是我花錢買的,網路是我架的,你們充其量不過是一名房客而已,房客不滿意房東,請自行搬走」(分裂期),於是乎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曾經燦爛一時的專業藝文站便被埋入了歷史的墳墓,只剩下一個僅容許站長、站長夫人、站長親友用以精神自瀆的勝利品(衰退期)。有的寫手加入其它組織進行藝文發展的努力,有些則消失無蹤,總之,一個原本對網路藝文有著極正面發展的時代就這樣消失。

站台的價值並不是在於硬體,而是由眾人所共同創作出來的知識經濟價值,但知識經濟是否可以換為資產的形式?社群的核心參與者是否可以以共同參與者的身分,由房客成為股東?在硬體所有權至上的網路權力機制當中,這樣的情況有實際上的困難。既然知識經濟並不被認可為一種資產,那麼凝聚社群本身的力量也會消失。人浮於事,當人無法有效聚集產生力量時,社群也將終告結束,而且知識經濟的價值將被鄙視,成為一種口號與謊言,這也是為何多年以來,對於所謂的知識經濟,我一直無法給予太高的正面評價的原因。

口頭上所謂的「知識是無價的」,對於真正身處其中的人而言,無價所表示的並不是Invaluable,而是No Value,如果一種能力或是資料無法以其他有價值的方式替換,在講究實際的資本商業體系中就等同沒有價值,這是知識經濟最可悲的一點,也是網路社群往往的出路。

【社群的政治目的及出路】

國父說「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反過來說,當眾人有目的的聚集時,也必然有其政治上的意義與解釋,社群就是這樣的產物,也許是交流訊息,也許是共同議價,也許是共創疆域,這都是社群成立有意無意的結果。如同我之前所說的,社群的極限也就是網路本質的界線,在硬體優先於軟體,菁英受限於平凡時,也就是社群組織的末日,除非社群結構調整,否則這樣的戲碼將會一再重演。

常常有一種錯覺,就是網路上人人平等,可以用最民主的方法,以最大公約數的方式進行整合,然而多年的網路經驗卻實實在在的告訴我,網路的極權猶勝一切,使用者受限於管理者,管理者侷限於經營者。

而世界上肯釋出權力的經營者,比能鑽針眼的駱駝還要稀少。

將社群的硬體交由其他人負責,似乎是個可行的方法,這樣一來經營者才無法動輒以「房東房客」的關係作為一種壓制的工具。但是別人的硬體,才是真正租來的地方,沒有參與感與歸屬感的社群,也不會是個長久並且成功的社群,更甚者像這波產業泡沫風潮,網路公司賣的賣,關的關,倒的倒,這種不穩定的環境,也不是發展社群的好地方。

不管怎麼說,社群還是小眾及弱勢團體發聲的必要工具,社群的操作手法也要更細膩、更技巧;知道社群的目的,放棄部分的權力,也是每個社群核心所必須要學習的重點,畢竟一旦社群消散,眾人無法聚集,政治的力量也就無從發揮,所損失的不僅是社群的成員,更是社會的成本。網路已經被扭曲誤解很多了,真的不要再讓網路上的有用社群,也隨著前人的腳步,走向失敗的紀錄中。

參考資料

  1. 盜版盜版,誰盜誰的版?/ 劉宇凡, http://www.xinmiao.hk.st/trad/theory1/t1016.htm
  2. 社群網路經營者不可不看, http://taiwan.cnet.com/builder/authoring/story/0,2000033954,20000570-20000770c,00.htm
  3. GNU/Linux 使用者社群, http://www.gnu.org/gnu/gnu-user-groups.zh.html

作業

建立自己的網路社群, 實際的運作。
  1. 加入現有的網路社群為會員, 參與其討論
  2. 選定特別的議題, 做為成立社群的理由
  3. 至少有五位成員, 加入自己為管理者的社群
  4. 每位成員至少發表五次言論

毛慶禎
臺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Tel: 02 29031111 ext 2334, 3244(研究室) - Fax: 02 29017405
E-mail: mao@blue.lins.fju.edu.tw
http://www.lins.fju.edu.tw/mao/icommunity/build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