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http://www.lins.fju.edu.tw/mao/internet/intro.htm
2003/8/1
- Internet 歷史
- 搜尋引擎
- 商業資料庫
- 虛擬圖書館
- 智慧代理人 Intelligent agents
- 新聞群及郵寄名單 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
- 多媒體 Information mix
1. Internet 歷史
台灣學術網路(TANet)
國內骨幹架構圖,
- 1990年07月,台灣學術網路(TANet)成立,建立國內第一個網際網路,提供全國教育、學術及教學研究之用途,並帶動國內網路發展。
- 1991年12月,申請64Kbps數據專線,連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JvNCnet,國內第一條國際電路。
-
1994年01月,HiNet於年初成立時以T1於台北和TANet互連,國內第一條peering。同年六月SEEDNet以Ethernet(10Mbps)與TANet互連,HiNet同時期提升為2條T1與TANet互連。
- 1994年10月,對國外專線頻寬提升至512Kbps。隔年十月國際電路頻寬提升至T1(1.544Mbps)。
- 1996年05月,國際電路頻寬提昇至2條T1,並將進入美國之連接點由東岸JvNCnet移至西岸之GLOBAL-ONE。
- 1998年11月,國際電路頻寬提升至T3(45Mbps)。
-
1999年12月,配合執行擴大內需方案,加速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全國三千多所中小學使用ADSL連線至TANet,帶動國內ADSL之發展。
- 2000年02月,國內骨幹之區域網路中心對外頻寬為120 Mbps (ATM),縣市教育網路中心對外頻寬為45
Mbps。同年七月修訂「台灣學術網路之連線原則」,規範與TANet互連之ISP需多點連線,12家ISP與TANet全省不同區域有7個點以上之連線。
- 2001年10月,因國際海纜頻寬開放,使用原T3*2之電路經費提升頻寬至STM1*2(310Mbps)。
- 2001年12月,協調固網業者提供電路並採購Gigabit Ethernet設備,規劃並建立台灣第一個Gigabit
Ethernet
Backbone,讓台灣全島成為一都會網路(MAN),邁向真正超頻寬之網路環境。同時訂定相關管理原則及規範,以善加運用此超頻寬骨幹網路。
- 1961
- 7月, Leonard Kleinrock, MIT發表論文: "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 (July)
- 第一篇有關分封 (packet-switching, PS) 理論的文章。
- 1965
- ARPA 贊助電腦分時共用網路計畫
- MIT Lincoln Lab 的 TX-2 和 加州 Santa Monica 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的 Q-32 在沒有分封的情況下, 透過1200 bps 的電話專線, 直接連結 ; 稍後, 在
ARPA 上的迪吉多公司電腦, 也加入行列, 形成一個 "實驗性網路"。
- 1966
- 10月, Larry Roberts, MIT: "Towards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
- 1973
- ARPANET 首次國際化: 連結英國的倫敦大學 (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 及挪威的
Royal Radar Establishment。
- 5月, Bob Metcalfe 的哈佛大學博士論文首次提出 Ethernet
的概念; 在全錄公司的 PARC Alto 電腦裡實際測試, 第一個乙太網路稱為 Alto Aloha 系統 (:amk:)
- Bob Kahn 發表 Internet 的議題, 在 ARPA 研究 Internet; 3 月, Vinton
Cerf 在舊金山的一家旅館大廳描繪閘道的概圖。 (:vgc:)
- 9 月, Cerf 和 Kahn 在英國的 Univ of Sussex 的 INWG 簡報 Internet 概念。
(:vgc:)
- 檔案傳輸規格問世 (File Transfer, RFC 454)
- 在 ARPAnet 公佈 Network Voice Protocol (NVP) 的規格 (RFC 741)
及應用實例 (:bbl:)
- 3月, SRI (NIC) 開始出版 ARPANET 新聞群; ARPANET 的使用者約有 2,000 名。
- ARPA 的研究顯示, 75%的 ARPANET 流量為電子郵件。
- 12月25日, 聖誕節鎖 - 哈佛大學的 IMP 硬體出了問題, 向其他的 ARPANET 終端機送出 0 位元的訊息,
造成其他的 IMP 把流量轉向哈佛大學。
- RFC 527: ARPAWOCKY
- RFC 602: The
Stockings Were Hung by the Chimney with Care
- 1981
- BITNET (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成立
- 由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開始的合作網路, 首先向耶魯大學連結。
- 因為採用 IBM 系統的 NJE 通訊協定, 原先以 There 取代 Time。
- 以電子郵件、討論群和檔案傳輸方式, 傳遞資訊。
- Univ of Delaware、Purdue Univ、Univ of Wisconsin、RAND 公司及 BNN等單位, 在
NSF 贊助下, 為那些沒有加入 ARPANET 的大學, 成立 CSNET (Computer Science
NETwork), 提供電子郵件等網路服務; 後來演變為 Computer and Science Network(:amk,lhl:)
- C/30 IMP 成為網路的寵兒; SAC 的第一部 C/30 TIP 完成。
- France Telecom 在全法國各地佈署 Minitel (Teletel)。
- Vernor Vinge 完成 True Names(:pds:)
- RFC 801: NCTP/TCP
Transition Plan
- 1984
- 引進領域名稱系統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主機數量突破 1,000 台。
- 採用 UUCP 的 JUNET (Japan Unix Network) 成立。
- 英國採用 Coloured Book 通訊協定, 將稍早的 SERCnet 改組為 JANET (Joint Academic Network)。
- USENET 採用 Moderated 討論群(mod.*)
- William Gibson 建立 Neuromancer。
- 加拿大以一年的時間, 佈建其大學間的網路, 從多倫多向綺色佳 Ithaca 連線, NetNorth Network
正式連上 BITNET。(:kf1:)
- Kremvax
宣佈蘇聯加入 USENET。
- 1986
- NSFNET 成立 (骨幹的速率為 56Kbps)
- NSF 建立五個超級電腦中心, 開放給所有的美國人使用: Princeton 的 JVNC,
Pittsburgh 的 PSC, UCSD 的 SDSC, UIUC 的 NCSA, Cornell 的 Theory Center
- 各地的大學特別喜歡這個措施
- NSF 贊助的 SDSCNET, JVNCNET, SURANET, 和 NYSERNET 開始運作 (:sw1:)
- 1995
- NSFNET
回復其研究網路的本質, 美國的 Internet 骨幹轉交給聯網的廠商辦理
- NSF 提供超高速骨幹網路very high speed
Backbone Network Service (vBNS)服務, 成為新的 NSFNET 主要任務,
連結各超級電腦中心: NCAR, NCSA, SDSC, CTC, PSC
- 香港警方封閉所有的網路供應商線路, 祗留下一條通道, 搜查駭客, 一萬多人受到影響, 無法上網 (:api:)
Internet是網路的網路, 它連結眾多網路, 成為新的網路。
2. 搜尋引擎
業務營收前十名搜尋引擎:
- Overture
- Google
- Yahoo!
- MSN
- AOL
- LookSmart
- Ask Jeeves
- AltaVista
- Inktomi
- InfoSpace
參考資源
- Hobbes' Internet Timeline v6.0, 中文版, http://www.zakon.org/robert/internet/timeline/
- From ARPANET to World Wide Web,
http://www.let.leidenuniv.nl/history/ivh/chap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