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下議院科技委員會舉行的科學出版品聽證會裡, 若干傳統出版社對於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 提出疑議, 生物醫學中心歸納為11項:
2004年2月英國皇家學會以出版社的立場, 向下議院提出書面證詞:「本
會的3千位大學研究會士, 平均每年生產4篇論文, 開放近用的出版費以每篇3千美元計, 全年應支付360萬美元, 對本會為沉重負擔。」
從總體經濟的角度看, 開放近用出版模式不會對研究經費有負面的影響。
根據科學公共圖書館呈給英國下議院的聽證會資料, 生物醫學研究的經費裡, 祗有1%至2%用在出版方面,
沒有理由認為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經費比較高, 況且開放近用出版運用大量的網路技術, 應該有助於成本的降低。
開放近用機制讓研究者更容易取用先前的研究成果, 有助於發揮研究經費的效益。
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 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在經濟上有一定的意義, 整個科學論文約等於研究成果的數量, 把出版的費用置於研究計畫內,
而不是由圖書館預算支付, 應是較合理的編列。從近用及可用性的角度來看, 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到達相當規模後, 科學社群一定付出較少收獲較多。
2004年3月1日, Reed Elsevier執行長Crispin Da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全球90%的科學家及英國97%的科學家, 都能近用Elsevier出版的科學文獻。」
97%的英國科學家可近用Elsevier出版的科學文獻, 是錯誤的數字; 該證詞僅針對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研究人員,
且以Elsevier搭售(big deal)契約下的ScienceDirect訂戶為對象。不過, 各機構的契約內容互有出入,
即使是研究人員也無法近用該契約所列的所有科學文獻。
以教學為主的高等教育, 情況更嚴重, Elsevier避重就輕, 完全以研究人員為主, 才得出97%的近用數據。而且,
高等教育祗是英國生物醫學研究的一部份, 英國的國民醫療保健系統(NHS)及Wellcome Trust等慈善團體, 也是生物醫學研究的重鎮,
卻無法近用至Elsevier的科學文獻。
2004年3月1日, Wiley歐洲分公司總經理John Jar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公共圖書館的館際互借系統, 免費取得任何想要的論文。」
同日, Reed Elsevier執行長Crispin Da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雖然時間上有擔擱, 不過, 任何人都可以到公共圖書館要求取得Elsevier的出版論文。」
聲稱館際互借機制可以取代開放近用模式者, 不啻以信鴿取代網際網路, 都可以傳遞訊息, 以信鴿傳遞串流視訊, 豈不荒唐。
經由館際互借取得資訊的途徑, 障礙重重, 幾週之後, 以影印的方式收到, 再利用率遠低於以開放近用取得的電子檔。
可以直接剪貼開放近用得來的電子檔案; 開放近用取得的論文, 可以無限複製, 館際互借取得的影印本, 卻需要再得到出版社同意, 才能複製。
公共圖書館已有的免費網際網路服務, 讓開放近用更方便。
2004年3月1日, Wiley歐洲分公司總經理John Jar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沒有人想要閱讀學術論文, 由此衍生錯誤的結論;
醫護人員最不願見到民眾看到病情相關的資訊, 衝進醫院問東問西。因此, 對於此類高階的資訊應非常謹慎。」
這種立場是極端的民粹, 挑戰邏輯。網路上已有很多醫學資訊, 絕大多數不值一讀, 可疑的醫學資訊, 經同儕評閱的研究論文,
何者才是病患期望的資訊呢?
解讀醫學研究資訊需要相當的背景, 身歷其境的病患更有動機鑽研相關的文獻, 當然有權力近用其稅金贊助的醫學研究成果。
2004年3月1日, Wiley歐洲分公司總經理John Jar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藥廠、化工界等業界的研發較少,
將是開放近用的最大受益者。很多藥廠、化工界等祗取用沒有付出的業界是好消息, 對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大學研究機構及英國等先進國家, 很不公平。」
商業出版社認為開放近用對藥廠、生物科技及化工界較有利, 是比較稀罕的見解。它們的研發能力也很強, 不但有相當的研究成果,
同時還贊助若干學界的研究計畫。
開放近用模式下, 研究成果與機構付費成正比, 這是合理的。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效率較佳, 投資在出版的整體費用, 較為經濟;
近用性與能見度較佳, 作者與所屬機構的聲望及影響力, 大幅增加。
2004年3月1日, Reed Elsevier執行長Crispin Da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向作者收取相關費用, 是否有利益衝突之嫌,
品質、客觀及評審是否受影響。較有聲望的學刊退稿率在50%以上, 是否會受影響。」
這種誹謗早就被揭穿。它們宣稱, 開放近用出版社有意增加出版量, 藉以收取出版費。傳統的出版社做這樣的假設性攻擊, 很不尋常,
Elsevier在漲價通知裡, 有這麼一段話:
過去五年來, 我們的學刊售價成長幅度在6.2%至7.5%之間; 為了因應每年3%至5%速度創立的新學刊, 我們必須調整售價。
也就是說, 為了調高售價, 必須出版更多的論文; 如果, 它們的論點可信, 自己先掉入利益的衝突。
還好, 這種衝突沒有發生, 開放近用或傳統出版社都不會面對這種衝突。成功的學刊有賴作者投稿, 為了讓其發現被認可,
作者出版研究成果為了累積聲望。出版紀錄良好的學刊才能吸引高水準的稿件, 有聲望的作者選擇高水準的學刊投稿。這套機制本身就有自我矯正的功能,
形成正面循環。
若干知名的學刊, 收費近用或開放近用, 早就收取出版費, 藉以壓低成本降低訂閱,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及Genes &
Development是兩個收取出版費的知名學刊。
商業出版社傾向取消作者的出版費, 純綷以訂閱費支應, 有助於獲取最大利潤的商業機制。然而, 向作者收取出版費, 對同儕評閱完全沒有影響。
2004年3月1日, Blackwell出版社總裁Bob Campbell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在社會的支持下, 窮國已有免費近用出版品的機制, HINARI、AGORA等計畫,
把學刊免費送到窮國, 並打算提昇至較窮的國家。」
HINARI及AGORA計畫受到窮國研究者的歡迎, 出版社將部份學刊供部份窮國免費近用; 28個出版社參與HINARI計畫,
提供2000多種學刊供部份最窮的國家(每人年收入低於1000美元)免費近用,
很大的折扣給窮的國家(每人年收入介於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
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國家未被列入, 被世界銀行估計每人年收入僅735美元的國家也未被列入; 巴西及中國被世界銀行列為低中收入國家,
不僅不是免費近用, 甚至連正式的折扣也沒有。
這個現象可以解釋的, 大國有相當的研究計畫, 出版社可以賣學刊賺錢, 祗有在不影響其收益的情況下, 傳統出版社才願意以開放近用方式,
提供學刊給沒有研究計畫的國家。
開發中國家的研究者可以從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獲益良多。
保障開發中國家的作者可以在開放近用學刊發表論文, 還有很多障礙待克服; 若干低收入國家已創辦自己的開放近用學刊,
生物醫學中心(出版社)對來自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國家的作者, 有減免出版費的計畫。長遠來說, 科學社群一定可以找到解決之道,
讓開發中國家可以享受開放近用的好處, 作者及讀者的好處。
2004年3月1日, Reed Elsevier執行長Crispin Da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傳統出版模式有印本及線上版, 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祗限網際網路, 反而減少科學研究成果的近用性; 英國20%至25%的科學家及全球50%以上的科學家無法近用無法近用至開放近用的出版品; 祗有現存的商業運作模式可以提供最大範圍的近用。」
2004年2月, Elsevier, 向下議院提出書面證詞:「印本是科
學及醫學研究者最常使用的媒體, 開放近用學刊仰賴的網際網路散布模式, 其近用性受到限制, 全球祗有11%的人口使用網際網路,
英國的公民祗有64%曾經上網。」
這種說法, 錯到不能再錯。
付費近用取得印本學刊與開放近取得的電子學刊, 兩者是相容的。PLos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y、Genome
Biology等開放近用學刊也有印本, 需要印本的個人或圖書館, 可以像傳統學刊一樣, 付費取得。
如同Elsevier的估計, 英國有3千萬人上網, 全球有10億人上網, 他們可以把開放近用的論文印下來, 散布給需要的人, 換句話說,
開放近用論文有數百萬個取得來源。
最窮的幾個非洲國家, 還是有幾個地方的科學家可以上網, 他們下載生物醫學中心數百種開放近用學刊, 大量複製, 散布給無法上網的同事。
傳統的印本學刊在全球祗有數百個圖書館訂戶, 而且受到契約限制, 不能隨意複製及散布。
2004年1月13日, Macmillan執行長Richard Charkin向下議院提出書面證詞:「作者付費的出版模式, 每篇論文需支付1至3萬英磅才能支應流失的廣告。」
2004年3月1日, Macmillan執行長Richard Charkin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各領域有很多學刊, 其影響力互異, 以Nature學刊為例, 為了因應流失的收益,
每篇論文必須收取1至3萬英磅, 才夠支付編輯與出版事宜。」
其實, 這個數字祗適用於Nature學刊,
是個案不是通例。佐以其他的證詞, 彰顯現有出版系統的無效率:
Macmillan對Nature估算的1至3萬英磅的每篇論文成 本, 有依據的:2004年3月1日, Reed Elsevier執行長Crispin Da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我同意每篇論文的出版成本在3千至1萬美元之間。」
2004年3月1日, Blackwell出版社總裁Bob Campbell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Blackwell出版社的每篇論文出版成本在1,250英磅左右。」
2004年3月1日, Macmillan執行長Richard Charkin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年營業額約3千萬英磅, 出版量為1千篇論文, 因此每篇論文的成本是3萬英磅。」
每篇論文支付3萬英磅的出版費, 確實是個負擔, 不過這種算法有點荒唐。它的計算基礎有些盲點:
Nature的3千萬英磅收益, 有相當部份來自新聞、評論、書評、編者的話等非學術性的內容, 即使把學術論文開放近用之後, 還是可繼續以印本或線上方式收費。非學術性內容的讀者群比學術性論文的讀者群更多, 學術論文開放近用之後, 反而增加學刊的收益。
開放近用之後, 假設Nature的廣告收益為零, 是錯誤的計算基礎。
Nature的退稿率調達90%,
在審稿部份的費用甚高。
2004年1月13日, Macmillan執行長Richard Charkin向下議院提出書面證詞:「Nature的退稿率高達90%, 高水準的學刊退稿率也高, 每出版一篇論文, 必須審閱及退稿10篇以上的論文。」
對退稿的審閱, 確實是現有系統無效率的一部份。Nature已 經採取若干步驟:
「Nature Cell Biology很歡迎被Nature退稿的論文, 徵求作者同意後, Nature把評審的意見轉給Nature Cell Biology, 以便加速審閱的速度, 有時不必再進一步審閱, 即可出版。」- 取材自Nature網 頁
科學立論完整但不夠突出或流行的論文, 不必重新審閱, 直接登載於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dicine、Nature Genetics等同屬Nature家族的其他層次 學刊, 以節省審稿及編輯的時間及費用。這是很敏感的運作方式, 生物醫學中心已經運作多年, 被最高層的Journal of Biology退稿的論文, 若被評審認為科學立論完整, 而且作者有意願, 仍可登載於其他層次的學刊, 科學公共圖書館(出版社)在推出新學刊之後, 也打算引進類似的機制。
這種滴漏式機制節省作者時間, 不必被學刊一再的重審; 在維持相當品質的前提下, 減少學刊的費用。
2004年3月1日, Reed Elsevier執行長Crispin Da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過去七年來, 我們領導學術出版, 佔在科學出版界的頂層;
經由ScienceDirect及電子平台, 我們被認為是佼佼者。其實, 在ScienceDirect線上平台已經投資2億英磅。」
Elsevier沒有領導出版界, 由印本轉換至線上, HighWire出版社於1995年出版線上學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BioMedNet於1994年出版Current Opinion系列學刊, Academic出版社於1995年推IDEAL,
都早於Elsevier的ScienceDirect。Elsevier宣稱花了2億英磅建立ScienceDirect平台,
恰好說明該產品的無效率。
在網路的時代, 大公司的超級投資案不是革新的最佳動力, 祗有開放平台才是革新的真正來源。在網際網路的開放標準下, 任何人都可以建立網站,
提供任何線上服務, 被全球的網友立即使用。無止境的革新早就超越以前的專屬線上服務。
科學文獻的開放近用機制對科學的貢獻, 不亞於以往的付費機制。當多數科學文獻採取開放近用模式時, 再散布及再利用完全開放後,
科學社群可以自由的發展及改進探勘及鑽研文獻。不被預算及政策限制, 也不被現有文獻的障礙所阻斷。我們祗需思考任何的可能,
不必被任何公司的成就所迷惑。
2004年3月1日, Wiley歐洲分公司總經理John Jarvis在英國下議院出席做證時, 指出:「祗有出版社才有能力面對作品被偷或被修改的後續事宜, 個別作者難以保護自身作品的相關權利。」
枓學的公正不完全依靠著作權法的保護, 還有科學社群的運作模式、標準及程序。改變作者姓名才是偷走論文, 那是著作權以外的事,
另有法律處理它。
出版社不會用以作者的立場, 用著作權法保護論文的公正, 生物醫學中心曾經處理過類似的案子。
科學公正祗是藉口, 傳統出版社用來向作者要求轉移著作權的藉口。
出版社以著作權法掩護, 取得科學文獻近用產生的利益。Elsevier及Wiley控告多家美國影印公司的案件裡, 包括在沒有付版稅給出版社的情況下, 複製研究論文供學生課堂使用。
您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