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近用資訊係針對經過同儕評閱的研究論文及其預印本。
- 文獻屬性
- 相容性
- 合法性
- 對象
- 費用
- 同儕評閱
- 開放近用學刊及開放近用典藏
- 開放近用學刊
- 開放近用典藏
- 經營模式
- 開放近用不等同於全面近用
- 滿足各界的需求
開放近用文獻係指數位化、線上、免費、免除大部份著作權及授權限制的文獻。
開放近用文獻沒有訂閱費、授權費、點閱費等價格障礙(price barriers),
也沒有絕大部份著作權及授權等限制的許可障礙(permission barriers)。
許可障礙有彈性, 部份開放近用文獻同意商業性的再利用; 幾乎所有的開放近用文獻定義都同意, 祗是移除價格障礙或規範合理使用的範圍,
是不夠的。
布達佩斯(Budapest, February 2002)、貝斯達(Bethesda, June 2003)及柏林(Berlin, October 2003)三大宣言, 對開放近用做了最有影響力的定義, 它們的內容彼此互補, 有時稱為三B定義(BBB definition)。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組織(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的主張, 值得參考: 在網際網路上免費取用學術文獻資源,
除了上網本身,沒有其他的費用、法律或技術的障礙, 在公眾利益的前提下, 免費取得, 允許個人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及連結至全文,
並同意使用者爬梳內容供索引之用, 做為軟體的資料, 或做其他合法的用途,唯一的限制是在複製及散布時,必須提到作者的名字,並把著作人格權歸於作者。
貝斯達及柏林宣言指出, 著作所有權人必須事先同意讓使用者: 基於正當理由提示作者的前提下, 以數位媒體方式, 複製、使用、散布、傳輸、公開展示原有作品, 及散布衍生的作品。
開放近用的概念與學術文獻的傳統概念相容, 同樣主張著作權(copyright)、
同儕評閱(peer
review)及收益(revenue)、
風評、生涯發展、典藏、索引等, 也不排斥營利的行為。
唯一且明顯的差異, 在於讀者不必付費, 免除近用的障礙。
有三個屬性, 讀者免費、無授權限制、無檢查制度。
讀者免費。開放近用學刊是數位出版, 營運成本甚低, 內容由作者捐贈不收版稅, 整體費用很少, 可以由大學、圖書館、專業學會、基金會、作者、非營利組織、甚至營利的出版社支付。亦可由學刊的廣告或取消傳統有價學刊支付。
無授權限制。線上學刊不應區分讀者或限制未授權讀者近用, 著作所有權人應事先同意無限制的閱讀、下載、複製、共享、分類、列印、檢索、連結、及爬梳。著作所有權人不應使用習知數位權利管理(DRM)做為授權及付 費的障礙, 祗能做為書目計量及影響力分析之用。雖然公版著作也是開放近用的一種, 但著作所有權人的同意已是合法的授權, 沒有必要採納公版著作的模式。
無檢查制度。網際網路已成為習見的公共圖書館, 國家、雇主及學校以違反人權的方式, 執行檢查措施, 限制人民的閱讀權, 進而阻礙學術網站的檢索權及查詢權, 當學術上網之後, 近用任何網站成為學術自由的要件之一。
開放近用的法律基礎, 以著作權人的同意為前提, 著作財產權失效的公版著作也在討論範圍內, 沒有廢止、改革或侵害著作權之虞。
著作權人採用創意公用授權(Creative Commons)
條款是支持開放近用最簡捷、有效的方法。
著作權人同意開放近用時, 即事先同意無限制地讓他人閱讀、下載、複製、共享、儲存、列印、檢索、連結及爬梳全文。作品被破壞或姓名標示錯誤時,
多數著作權人選擇拒絕散布的權利; 有些著作權人禁止商業性再利用其作品; 這幾種保留權利的部份, 阻止盜版、誤解及商業性再利用,
單純授權正當的使用者。
不屬於公版著作領域的作品, 都需要著作權人的授權, 把它視為科學交換軟體(Napster for science)是錯誤的。
開放近用的對象是作品, 向世界開放不收取費用的作品, 稱之為無授權費之文獻(royalty-free literature)。主要理由有 二:
- 減少出版者的成本
- 不減少作者的收益
經過同儕評閱的學術研究論文及其預印本, 是最符合宗旨的無授權費之文獻。學術期刊本身並不付稿費給作者, 反而向作者收取出版費。
沒有人為了金錢的理由而撰寫無授權費之文獻, 學者撰寫論文對其生涯發展有利, 為影響力而寫, 不為收益而寫,
開放近用運動不是慈善型的志工活動。
學者不同於音樂家或製片人, 不從自己的作品謀利, 把開放近用的概念延伸至音樂、電影等領域, 已超出原來的範圍。
無授權費之文獻容易處理, 但開放近用不以此為限, 祗要著者同意, 專書及小說也是可能的開放近用範圍, 不過, 這些著者擔心收益受影響,
不太願意採用開放近用模式, 除非:
- 開放近用的收益超出原有的版稅; 或
- 開放近用可能增加原來的銷售量。
雖然, 學術專書比較可能符合上述的兩種情況, 不過仍屬於少數。
開放近用不以文獻為限, 數位內容都可以是其對象, 從原始資料到學習物件(learning objects)、 音樂、影像、軟體都有可能。甚至不以數位內容為限, 數位化後的舊作品, 包括公版著作及文化遺產物件都屬於其範疇。
開放近用文獻的編輯及出版費用較低, 但仍有必要的費用支出。以其他方法因應費用的支出, 不要向讀者收費, 以避免近用障礙,
是開放近用的主要目標。
布達佩斯宣言(BOAI
FAQ)提到: Free是個曖昧的字眼, 真正的目標是讀者免費, 而不是編輯及出版免費。雖然,
開放近用文獻無法免費編輯及出版, 並不排除讀者及使用者免費的可能性。
避過傳統的出版模式, 採用開放學刊(OA
journals)及開放典藏(OA
archives)的模式, 可以大幅降低開放近用文獻的成本。
開放近用與附加價值相容, 祗要保持全文的開放近用屬性, 附加的服務可以額外收費, 祗要有價值, 就有消費者願意付費;
部份開放近用學刊對附加服務收取的費, 足以支付編輯及出版開放近用學刊本身的費用。
主要的開放近用倡議組織堅持同儕評閱的重要性, 開放近用本身與同儕評閱相容。
同儕評閱本身與學刊的售價或媒體無關, 它的價值、水準、正直也與學刊的售價及媒體無關。可以在開放近用學刊及傳統學刊裡,
採用相同的同儕評閱程序、標準、編輯及編審。開放近用學刊的贊助經費不可影響同儕評閱的品質。
開放近用學刊可以採用傳統學刊的固有同儕評閱模式, 也可以因應新的媒體採取創新的同儕評閱模式, 運用網路的互動性,
把學者連結在一起。移除近用障礙與創新同儕評閱模式, 是兩個獨立的課題, 開放近用不必預設同儕評閱模式的立場, 相容於傳統學刊的同儕評閱模式,
也相容於開放近用學刊。
絕大多數的學刊, 由編輯及編審付出心力, 擔任同儕評閱的工作, 不以工作津貼為評閱品質的前提。
即使編輯及編審不收取工作津貼, 非編輯性的工作仍有相當費用, 散布稿件、追蹤稿件、催促稿件、回收意見、保持溝通、確立版本、收集資料等,
已有若干軟體(Journal
Management Systems)可以執行這些工作。
學刊及典藏是開放近用的兩翼, 學刊的內容經過同儕評閱的程序, 它需要相當的費用,
不容易運作。個人網站、電子圖書、網誌、討論群(listservs)、論壇(discussion forums)、聚合新聞(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檔案交換軟體(P2P)等, 對於開放近用也有相當的助益。
開放近用學刊採用同儕評閱審稿制度, 由作者保留著作權。開放近用學刊的出版社, 有非營利性的, 如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也有營利性質的, 如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 BMC)。
有些開放近用學刊通過評閱的稿件收取處理費, 由作者或作者所屬機構支付, 經費困難的個人或機構,
可以申請免收處理費。部份開放近用學刊有上級
機構支持, 或者販售出版品、廣告收益等, 則不收取處理費。經過安排,
有些機構或聯盟成員可享有折扣優惠。公共科學圖書館及生物醫學中心則對於加入會
員的機構成員, 給予免費待遇。
並不是所有的開放近用學刊都採取作者付費模式, 開放近用學刊有多種營運模式, 不以作者付費為限; 通常由作者所屬機構付費, 或免費,
祗有極少的案例是由作者本人付費。這種誤解讓作者產生恐懼、不確定及懷疑, 其實, 開放近用不
會排斥窮人。
開放近用學刊有好幾種經營模式, 參照下列三份文件:
出版開放近用學刊所需的同儕評閱、出版整備、學刊散布等費用, 遠低於傳統學刊的訂閱費, 讓開放近用學刊占有經濟上有絕佳的競爭地位;
圖書館更可從保存、訂閱或催缺等行政作業中解放出來。
開放近用學刊的目錄(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開放近用典藏可依學科分類, 如物理學的阿西檔案(arXiv),
或依機構典藏, 如加洲大學的電子學術典藏(eScholarship
Repository)。大學建立開放近用典藏時, 多半會承諾長期的開放近用典藏。
開放近用典藏包括印前出版(preprints)、印後典藏(postprints), 或兩者兼具(eprints)。
開放近用典藏可以電子出版論文(eprints)為限, 或者延伸至學位論文、授課教材、學習物件、資料檔案、多媒體檔案等其他數位檔案。
開放近用典藏可以祗收錄開放典藏的文獻, 也可以讓作者決定其作品的近用程度。
作者可以自由選擇印前出版, 仍保有著作權; 有些學刊拒絕刊登印前出版的論文, 那是學刊本身的投稿政策, 與著作權法無關。
Franz J. Ingelfinger於1967年至1977間, 擔任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的編輯, 於1969年制定新的編輯政策,
祗收錄未曾印前出版的論文, 以保持論文的原創性, 此政策被稱為Ingelfinger Rule。
作者把著作權轉移給學刊後, 需要得到學刊的同意, 才能置於開放近用典藏, 70%的學刊已經同意印後典藏; 即使學刊不同意,
作者仍可典藏印前出版的論文, 以及修改印後典藏的過程。
可用雪巴計畫(Project SHERPA),
查看學刊出版社允許開放近用典藏的政策。
使用者即使不知道檔案的儲存位置, 祗要該檔案採用採用開放典藏促進會(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OAI)倡議的後設資料, 仍可找到該檔案。
開放近用典藏通常放在大學裡, 需要少許技術員的時間及一點伺服器的空間, 所需經費極微, 在增加論文的曝光率及影響力前提下,
機構及作者均很樂意引進開放近用典藏機制。
已經建好的開放近用典藏, 有十數位範例;
可參考相關文件(SPAR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hecklist & Resource Guide), 建立開放近用典藏;
另有詳細的資料供參考。
開放近用有多種經營模式, 因應學科特性、
國情不同及利基差異, 審慎選擇適當的經營模式。
學科特性影響開放近用學刊的經營模式, 每個學科在開放近用的發展上, 有不同的步調; 科學、技術及醫學領域的進展最快, 人文領域的學科也有相當
的發展。
開放近用的經營模式日新月異, 支付同儕評閱的開放近用學刊或開放近用典藏的費用, 還有很多思考空間, 人類的智慧及想像還有很大的發揮餘地。
即使已經達到開放近用的目標, 仍不等同於全面近用, 至少還有四種近用障礙, 有待突破:
檢查障礙(filtering and censorship barriers)。學校、企業及政府仍想限制資訊的近用。
語文障礙(language barriers)。絕大多數的線上文獻為英文, 或者祗有單一語文, 機器翻譯還有很原始的階段。
網頁障礙(handicap access barriers)。絕大多數的網頁仍歧視身心障礙使用者, 沒有依照無障礙網頁空間的標準製作。
連線障礙(Connectivity barriers)。數位落差使得數十億人不得上網,其中包括數百萬學者在內。
開放近用可以滿足各界的需求:
讀者。提供無障礙的空間, 增加研究的速度及便利。也提供無障礙的軟體, 運用軟體對文獻進行全文檢索、索引、探勘、摘要、查詢、連結、告知等活動。
教師及學生。不論貧富, 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立足點, 沒有重製及散布許可的障礙。
圖書館。解決學刊的價格危機, 以及授權危機。
大學。增加機構及教員的曝光率, 減少在學刊的費用, 擴大共享知識的任務。
學刊及出版社。增加論文的曝光率、被發現性、被檢索性、及可用性, 進而招來更多的稿件及廣告。訂閱型學刊可以將現刊的部份內容及全部的過期內容, 設定為開放近用, 藉以招來更多的稿件、廣告及訂戶。允許印後典藏的學 刊, 讓使用者更放心其論文的可用性。
贊助單位。增加在研究方面的投資報酬率, 讓研究的贊助成果, 更有曝光率、被發現性、被檢索性、及可用性。
政府機關。從共享政府資訊的角度, 推動民主社會的發展。
一般民眾。公共圖書館也可以近用同儕評閱的學刊, 使用透過賦稅支持的研究成果。
Suber, P. Open Access Overview, Last revised September 19, 2004,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Suber, Peter, Creat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Through Open Access [以開放近用建立資訊共用],
2004年5月28日修訂 in PDF; 前文的完整版。
Timelin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開放近用運動簡史]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related to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開放近用運動相關會議及研討會]
Create Change: supporting faculty and librarian action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創造改變: 支持教員及圖書館參與學術傳播]
(Mis)Leading Open Access Myths [對開放近用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