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知識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orgknow/tacitknowledge.htm
2005/3/10

隱性知識是麥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

他在對人類知識依賴於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 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 種知識。」

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而將後者稱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 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隱性知識的特徵

  1. 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 最本質的特性。

  2. 個體性:隱性知識是存在於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隱性 知識的擁有者和 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隱性知識並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另外,這裡需要區別「個體性」與 「主觀性」。波蘭尼認為,和主觀心理狀態之局限於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個體知識是認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resposibility),帶著普遍的意 圖(universal intent),在接觸外部實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可見,個體的不同於主觀的,關鍵在於前者包含了一個普遍的、外在的維度 。

  3. 非理性:顯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隱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 的,因此不是經過 邏輯推理獲得。由於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繫的,它總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這也是隱性知識的很重要的 特徵。

  5. 文化性: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析那個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或者說,處於不同文化傳 統中的人們往往 分享了不同的隱性知識「體系」,包括隱性的自然知識「體系」,也包括隱性的社會和人文知識「體系」。

  6. 偶然性與隨意性:隱性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7. 相對性:這裡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 可能已經是顯性 知識,反之亦然。

  8. 穩定性: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與觀念、信仰等一樣,不易受環境的影響改變;它較少受年齡影響,不易消退遺忘;也就意味著個體一旦擁有某 種隱性知識就難 以對其進行改造。這意味著隱性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9. 整體性:儘管隱性知識往往顯得缺乏邏輯結構,然而,它是個體內部認知整合的結果,是完整、和諧、統一的主體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個體在環 境中的行為起著 主要的決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體統一,不可分割的。

參考資料

  1. I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本文採 用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

您得自由:

您必須:
當然, 如果您取得我的書面同意(祗在極為特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以上條件都能被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