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人人要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ul/600153.htm
2005/5/23
  1. 高階學習與中產階級
  2. 無法抗拒的力量
  3. 不變的目標
  4. 學術變動
  5. 學費
  6. 別殺金鵝
  7. 消費者的力量

1. 高階學習與中產階級

為什麼我是Kinnock家族第一個進入大學的人? 為什麼Glenys是她家族裡第一個進入大學的女性? 因為祖先粗魯或缺乏天份? 當然不是, 祗是沒平台讓他們發揮。(Neil Kinnock, 英國工黨黨魁, 1987)

數以萬計的學生受益於大學是個謊言, 他們無法找到自己的出路, 這是高等教育擴張化的證詞「多即是差」。(Kingsley Amis爵士, 1960)

二十年來, 大學教育最大的改變是畢業生大量增加。美國柯林頓總統的施政目標之一是, 讓每個高中畢業生都能如願進入大學。雖然, 出生率降低導致年青人減少, 但對大學教育的需求, 卻持續旺盛。

19世紀的法國, 高中畢業生不斷要求機會進入大學, 直到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 才讓政府正視此事。20世紀初, 每年有一萬名高中畢業生, 1990年代, 每年有50萬名高中畢業生, 幾乎都進入大學。1980年祗有一百萬名大學生在學, 1996年已有200萬名大學生在學。

太多學生無法在大學受益。最優秀的學生已被頂尖大學挑走, 其他大學祗能儘力而已, 40%的學生不能畢業。大學成為停車場, 勉強留住學生, 讓失業率好看些。

2. 無法抗拒的力量

法國的入學容易畢業難, 影響鄰近國家。德國高中生通過畢業會考後, 取得進入大學的資格。學生愈來愈多, 老師難以照顧每個人。

德法的情況並不孤單, 全世界的中產階級都把高等教育當成未來的保障。大學畢業生的比例愈來愈高, 民主國家很難面對, 極權國家則採取步驟。阿拉伯國家毫不留情, 祗有少數人能畢業, 摩洛哥的大學生唸六年很普通。

多不見得差, 美國的高等教育是最好的例子。美國前50研究型大學的學術水準愈來愈高, 從更多的申請者中, 撈取學生, 應該可提高素質。

祗有假設所有大學都一樣, 才會「多即是差」。法國的學位是全國一致的, 不是視大學而不同, 不能依能力挑選學生。

19世紀洪保德(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在柏林大學設定的目標, 曾是大學的楷模。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的人才培育。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 的大學,都還是研習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堡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不過 有點爭議。

成本。研究型大學的成本太高, 不適合招生大量的學生, 在教學與研究之外的職業教育, 才適合招生大量的學生。

德國有些大學的目標是教學及職業訓練。芬蘭、瑞士及奧地利也有這種傾向。

3. 不變的目標

頂尖研究型大學的大學部學生多由助教及研究生授課, 學者專注於研究及出版, 那是生涯發展的要項。

基本上, 還是研究為主。

公立的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及私立的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都以諾貝爾獎得主多而著名。1960年代Clark Kerr擔任加州大學校長時, 主張大學應該每個想唸的人保留一個位置。

加州的大學體系堅持其多樣性,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九個校區是最尖端的研究大學, 容納加州12%的學生; California State Univesity招生34萬名學生, 以教學為主; 接著是100多個社區大學, 招收140萬名學生。

美國的一流大學, 專注於研究, 學費貴; California State Univesity也是很好的大學, 不強調研究及研究所, 常被不瞭解的外國學生嘲笑。就像社區大學, 低成本的補救教育, 為大學做準備, 並為在地雇主訓練員工。

4. 學術變動

沒有人喜歡落後, 但事實上必須有人墊底。

加州的中小學教師, 60%來自CSU; 美國的中小學教師, 10%來自CSU。

中產階級要大學教育, 大學不願便宜付出。學生沒有理由不付費。台、日、韓的私立大學生, 一向自行付費。美國公立大學生付1/4的實際學費, 私立大學學生付得多。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 仍以免費的大學為原則。

5. 學費

大學生多來自上層社會, 由中下層社會稅金支應大學的費用, 明顯不合理。大學教育是個人投資, 足以改善個人生活。即使沒有補助, 也有人願意入學。

有些大學教育的成果, 由整個社會享用, 不純然歸於個人。

學費阻礙窮學生就學之道, 即使願意付費, 沒有抵押品, 也借不到錢。

1989年以來, 澳洲的學生應付實際費用的1/4做為學費, 可在註冊時繳現金, 或以後賺到足夠的薪水時, 以稅金方式扣抵。1992年, 紐西蘭跟進。

1998年, 英國的高等教育也要收學費, 每年付1,000英磅, 並付自己的生活費。祗要將來的收入高達某個水平, 就以稅金方式扣抵。

6. 別殺金鵝

過去幾十年來, 對大學有所要求的時候, 恰好是納稅人不支持它, 跟著就是學費上漲輻度大於通貨膨漲。以實質學費而言, 1995年是1976年的一倍。

1997年, 美國國會同意在未來五年撥款400億美元, 供減免學費之用。柯林頓認為是1927年GI Bill以來, 最大筆的教育投資。

學費不是萬靈丹, 增加大學的收入, 保持競爭力;

OECD的研究指出, 大學的快速成長, 帶來生師比失調、教學品質不均。

7. 消費者的力量

讓學生以消費者的身份發聲。大學部是最有收益的單位。

18世紀, 亞當.史密斯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時, 老師的薪水全由學生支付。

參考資料

  1. 保釣運動 - 1971年2月
  2. 天安門事件 - 1989年6月4日
  3. 野百合學運 - 1990年3月16日-22日, 解散國會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本文採 用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

您得自由:

您必須:
當然, 如果您取得我的書面同意(祗在極為特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以上條件都能被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