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調查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ul/economist1997.htm
2005/3/10
  1. Inside the Knowledge Factory [知識工廠內幕]
    1. 做有價值的事
    2. 知識即合部
  2. All must have Degree [人人要學位]
    1. 高等教育與中產階級
  3. The Tower of Science [科學之塔]
  4. The Core and the Cloud [核心及隱憂]

1. 知識工廠內幕

離開相當時日的人, 回到大學時, 一定被年青的形象所迷惑, 忘卻大學是世界最古老的機構之一, 比國家還早。

11世紀時, 第一所大學在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成立, 巴黎及牛津到了12世紀才有大學。雖然, 成長變化之後的大學, 學生不再是中世紀的僧侶及學醫者, 課程也不是18世紀的七藝(文法、邏輯、修辭學、幾何、算術、天文及音樂), 千年之前不變的本質, 不過, 大學也有危機。

19世紀初, 創辦愛爾蘭都柏林天主教大學的紐曼樞機主教(Cardinal John Henry Newman, February 21, 1801 - August 11, 1890), 為理想的大學做了遠近馳名的定義。明確區分追求真理及照顧人類的需要。

1a. 做有價值的事

為了媚俗, 大學以有用知識的創造者自豪, 創造及散布知識, 改進農業及工業技術。1997年夏天, 牛津大學接受阿拉伯富豪的捐贈, 成立商學院; 劍橋大學自豪的接受比爾.蓋茲的捐贈, 成立電腦科學實驗室。

智識及政治驅動大學的發展。自然科學在20世紀全面佔領大學, 物理學一定涉入矽晶片, 自然科學的精進, 催毀人文領域的博雅教育, 偏離紐曼的理想。

民主興起後, 普及教育成為必然。幾百年來, 大學教育一向是少數精英的教育; 17世紀的哈佛大學不過招收近600名學生, 1840年至1970年間, 美國人口增加12倍, 哈佛大學的註冊人數增力417倍; 1990年代, 美國被認可的大學超過4,000所。

蜂踴至大學, 使大學畢業成為職場的必需, 更進而追求名校的學位, 或更上一層的學位。

科學的優勢及教育的普及, 成為20世紀大學成功的要素。大學數量增加、增加數千個學術工作職位, 把大筆經費投入大學體系。

科學的成就, 大學在二次大戰時間對科學的貢獻, 讓政府願意投入更多的經費, 從而影響大學的方向, 學術自主受到影響。

普及影響品質。1960年代, 英國擬普及大學教育時, Sir Kingsley Amis說了一句名言: 多即是差(More will mean worse.)。此話不見得為真。

1b. 知識即全部

20世紀以來, 科學及民主是鑄造大學的主要力量。不過, 知識社會或知識經濟逐漸擴大其影響力, 大學不再侷限於知識的創造者、訓練年青年及傳遞文化, 更成為經濟成長的推手, 知識經濟裡的知識工廠。大學不祗是國家的研發單位, 還是人才庫, 全球經濟下主要的競爭來源。

知識社會不是新詞, 它的內涵卻也未見明確。大學的普及係基於投資於知識就是投資於成長的假設。

經濟全球化, 減少對人工的需求, 把國家視為彼此競爭的對手, 各國領導人對史丹福大學創造矽谷的印象深刻。1997年, 法國教育部長深感遺憾, 法國沒有類似麻省理工學院的機構; 馬來西亞創建的多媒體大學, 投資400億美元, 企圖建立自己的矽谷。

2. 人人要學位

2a. 高等教育與中產階級

1970年以來, 高等教育最驚人的改變是普及化。富裕國家期望每個年青人都能完成大學學業,

3. 科學之塔



4. 核心及隱憂


參考資料

  1.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 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本文採 用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

您得自由:

您必須:
當然, 如果您取得我的書面同意(祗在極為特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以上條件都能被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