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館藏資料型態開始改變,從傳統實體的紙本館藏,轉變成數位型式的電子館藏,光碟資料庫或線上資料庫,擴大讀者服務的基礎,不但縮小館藏的 實體空間,而且增快傳遞的速度,賦予館際互借新的價值。
十年來,讀者服務受到網際網路的刺激,最明顯的改變是透過網路查詢館藏記錄,尤是同時查詢多個圖書館的目錄,具有查詢聯合目錄的態勢。光碟資料庫或
線上資料庫,擴大讀者的使用領域,不再受限於實體的紙本館藏。
透過網際網路,把讀者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圖書館內外的每個角落,網際網路上的資源隱然成為圖書館的館藏,圖書館的目錄不以本館實體館藏為限,專制軟體
才能取用的線上公共目錄已被自由軟體的網頁目錄取代,授權成為廠商掠奪的代名詞。
廠商掌控的光碟資料庫或線上資料庫,逐漸走向開放的途徑,搜尋引擎資料庫裡的資料量,遠超過任何商用資料庫的想像,電子佈告欄、新聞群組、電子郵件
等性質的資料,其價值不輸給傳統的期刊論文。
1997年,國家高速電腦中心(現已改制為財團法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建置 Ei Village,開啟消費者集體議價的館藏發展活動。隔年,國科會科資中心邀集學術機構,組成「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 (Consortium on Core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Taiwan, Concert),與廠商共同發展在地的電子資源館藏。
2001年,在逢甲大學的主導下,成立「台灣電子書聯盟」,以共同採購模式,隆低成本。1995年是圖形介面瀏覽器的興盛期,搜尋引擎充斥,中華電信展開網際網路的商用服務,預告電子商務的來臨。
1996年是免費服務的年代,資訊服務商大舉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收費的書目資料庫紛紛轉型為免費的網路服務,美國的教育資源報告、官書目錄、太空
總署及能源部的技術報告成為網際網路的免費資料,任何人均可自由取用。
1997年是搜尋引擎與資源名錄的起飛年,圖書館開始配置電腦及網路供讀者使用,圖書館目錄受到多元搜尋引擎的啟發,採取多館共查的模式。
1998年見證Google的誕生,
1999年是網路泡沬經濟的起點,
使用者的近用權取代圖書館的所有權,成為讀者服務的新方向;資訊近用優先於資訊散布,讀者成為圖書館服務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