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落差有兩個層面:人口統計學可以列舉的社會階層,以及政策面可以改善的部份。本計畫企圖藉由對原住民學區的服務, 改善該地區的數位落差,
縮減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數位落差。
數位落差係因地理區隔、族群、經濟狀況、性別,以及技術、知識及能力在使用網際網路等資訊通信科技資源應用上差異所造成之差距。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
很多,
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政府政策、資源分配、社會結構等,端視從何種角度與研究之主體而定。
在各項調查研究裡,原住民族被指出居於數位落差的底層,必須以特別的手段,加以扶持及縮減。
政府在縮短數位落差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提升其資訊認知及應用能力、並培育部落資訊環境發展及資訊人才、建立有機學習環境、讓原住民部落可以運用
現代科
技設備與世界接軌、展現其特殊的文化競爭力、並協助原住民建構自主管理的知識行動中心。
民國91年時,政府在縮減原住民數位落差的政策中,積極的規劃了設立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中心;規劃開辦各類教育訓練、結合民間團體、協會、教會等合 作辦理 原住民網路訓練;補助民間團體辦理資訊種子師資培訓計畫,及補助規劃製作各部落社區的網頁製作計畫;強化電傳視訊及遠距教學設備,補助縣市政府設置遠距教 學設備;規劃遠距教學模式並與平地學校進行交流。
同時也確實執行了運用電腦設備及網路,保存並發揚原住民文化、結合學校資源協助原住民使用校園內電腦、建置網路及網頁設計的維修人員,以創造當地就業機
會、協助原住民運用網路,輔導推銷地方經濟物產,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質、結合民間力量,研究制定補助優惠措施,吸取資源協助原住民使用網路。
在民國92年時,對原住民部落建置了「部落圖書資訊站」、補助各機關及民間團體,辦理原住民資訊教育研習活動、委託專業機構辦理資訊教育訓練、補助 地方政 府辦理「終身學習e化原住民部落」的計畫。不但獲得眾多原住民的認同與迴響,成功的縮減原住民部落的數位落差,而且對於各專案推動小組,也產生了極大的鼓 舞作用,除了規劃要更優先建立網路寬頻使用環境外,更確定要再精進各輔導小組的技術,建立一個永續推動的機制。
以長期服務為原則, 透過本計畫撮合被服務之原住民學區。
2.1.1 大專院校學生團隊:
由大專院校老師指導與帶領, 組成學生團隊, 利用寒暑假或/及週休二日的假期,
至原住民學區服務。
2.1.2 社會志工團隊
由公司行號或民間團體自行組隊, 以空閒時間
由學區之教育人員或社區人士擔任召集人, 依程序借用學校場地或成立部落圖書資訊站, 邀請服務團隊至學區服務。
提出企畫書, 敘明需要的服務項目。
2.2.1 學校
學校主管依職權出借學校電腦教室及其他設備, 供服務團隊及學區民眾使用。
2.2.2 學區
安排服務團隊的交通、膳食及住宿; 介紹學區的人文概況、旅遊景點、農特產品等。
向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推廣原住民學區資訊服務的理念, 邀請大專校院老師將服務融入教學, 創造服務學習的環境。
向原住民學區的教育人員推廣數位機會的觀念, 由學區家長配合以學校為主體的教育, 運用課後的教學設備, 協助學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服務團隊提出願意參與的服務事項, 原住民學區提出待服務的事項, 包括但不以下列事項為限:
建立資訊素養, 辦理讀書會、部落論壇等活動, 經由網路讀取及列印相關資料, 習得資訊素養。
教育學生及學區人士使用網路通訊設備, 如:
免費網路電話(Skype)、即時傳訊工具(ICQ)、即時視訊工具(WebCam)、電子郵件(E-mail)等。
推廣農特產品, 架設網站, 形成共同產銷, 活潑學區的經濟發展。
介紹生態旅遊, 架設網站, 凝聚生態保護共識, 恢復原住民的族群意識。
其他: 轉移堪用資訊設備、說故事、課後輔導等。
增加原住民學區資訊設備利用率。
促進原住民學區學校之資源利用社區化,建構與社區的良性互動關係。
提昇原住民學區整體之資訊素養。
解決原住民學區學校大批電腦不易維護之問題。
建立原住民地學農特產品推廣管道, 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
推廣原住民學區生態旅遊服務, 尊重原住民學區固有傳統價值。
培養大專學生服務理念, 從服務中學習。
推廣原住民文化, 促進族群和諧。
採取虛擬辦公室模式, 補助宣導及教育訓練之講師費、交通費、講義費、行政費; 補助硬體建置費, 以建立遠端維護原住民學區資訊設備的營運模式。
4.1.1 宣導及教育訓練 - 對原住民學區教育人員宣導, 對大專校院師生行前教育、計畫中訪視、計畫後檢討。
4.1.2 建置 - 遠端維護原住民學區資訊設備。
籌組100個團隊, 補助工讀費、交通費、指導費、校內教育訓練費。
籌組100個團隊, 補助行政費用。
籌組100個團隊, 接待大專校院學生團隊及社會志工, 補助接待大專校院學生團隊的住宿及膳食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