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教育
- 基礎環境
- 自由軟體的價值
- 自由的本質
- 啟發人性
- 數位落差的現象
- 社會融合與排斥
- 志工的角色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已經到了轉捩點。應從更新軟硬體設備、調整教育行政主管作為著手, 給基層教師足夠的教學資源。
絕大多數的電腦教室為1999年補助購置的硬體, 已超過保固期限; 近四千所國民中小學的資訊組長, 任期不滿一年者比比皆是;
學生最大的樂趣是打連線遊戲, 家長對電腦/網路幾乎沒有概念, 老師拒絕在電腦/網路上發展新的教學模式。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由「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發起, 「九年一貫課程」引導, 延續至今。
1994年3月, 行政院開始規劃「資訊通信基本建設計劃」, 積極建立與推廣電腦與高速網路的各項應用。1997年4月教育部以提高國家競爭力為出發點, 公佈「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劃」, 準備花十年的工夫, 至96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內容。
1999年, 在振興產業的前提下, 推出全國性的擴大內需方案,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編列64億7千萬元預算, 在一年內建置完成所有國民中小學的電腦教室與網路連線。1997年4月提出九年一貫課程概念, 以修訂1993年及1994年頒布的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為起點, 成 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 歷時五年五個月, 審議並確認相關措施, 於2002年8 月宣告完成規畫, 於九十學年度正式實施。
2004年1月教育部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現況與推動構想」, 省思實施資訊教育各項專案及e化後, 教育界呈現的現象:
建置資訊種子學校、實施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培訓、改善偏遠地區資訊學習環境、規畫教學資源網整合帷運
計畫、有效防制不當資訊。
然而,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在政策面無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 遲滯教育改革的步調;
在實務面造就一批難以融入校園文化的教師, 影響校園團隊的和諧與平靜。
內在精神上, 資訊教育無法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四個方向: 在資訊的應用上, 違背五大基本內涵; 沒有配合十大課程目標;
欠缺培養十大基本能力的素材; 無法在七大學習領域內, 傳授資訊的概念。
外在的表現, 資訊教育無法與其他課程搭配共進: 電腦/網路的軟硬體不適用; 資訊相關課程的授課教師, 明顯不足;民粹風氣下的精英教育形成嚴重的城鄉數位落差; 具有資訊專長的教師未能與其他教師共融。
資訊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的六個重大議題之一, 其他議題為: 環境教育、兩性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一方面以資訊基本學習內涵的方式呈現, 認為它是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必備的基本資訊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各領域知識所需之工具。課程安排在三至七學年,三到六學年每學年建議上課節數為16節,第七學 年則 建議40節的學習時間。
訂定30組資訊能力, 分為四個階段學習, 以五個核心能力呈現, 並定下七個目標, 要求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先是在1998年8月成立「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網站, 後來改名為「學習加油站」。旨 在整合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提供全國師生共享教學資源;及教學與學習經驗交流園地,達資源流通、縮小城鄉差距的目的。
實務上, 卻出現資訊組長不能處理全校電腦/網路的景況, 安裝違反九年一貫精神的專制軟體, 對國民教育造成負面的影響。在軟硬體的安裝設定部份, 伺服器端全面採用自由軟體, 建構全縣或全國的伺服器服務中心, 以代建、代管或免費提供的方式,
讓學校免除管理伺服器的工作。用戶端全面採用無碟系統, 有效減少維護的成本。
積極考核各級教育主管, 確實評鑑學校主管的教育倫理素養, 要求研讀九年一貫課程相關文件, 提出基層教師可以接受的資訊教育方案及措施。
自由軟體的價值難以估計, 它的優點亦隨時浮現, 無法窮舉, 從當今的地方教育環境思考, 以下的十大價值特別有意義:
自由不等於免費, 不過, 從取得的角度來看, 把自由軟體視為免費的軟體, 也不算離題太遠。
個人使用的桌面系統採用壟斷性的商業軟體時, 一般習見且必要的作業系統及辦公室應用軟體, 至少需要新台幣一萬元, 即使採用團體授權的方式與廠商談判, 所費亦很可觀, 以2001年的例子而言:
電腦及網路的軟硬體經費, 在現階段是由教育部或教育局統籌分配,學校本身沒有感受經費的壓力; 在校園自主的潮流下, 遲早會以總量管制的方式, 把整體經費撥交各校自行調配,在壟斷性商用軟體或自由軟體之間的抉擇, 涉及是否增加百分之五十的硬體數量時, 各校一定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軟體免費並不表示後續及前置作業也免費, 安裝設定、維修服務、教育訓練仍需付費, 甚至需要研究發展機制, 為特定學校或特定用途, 打造專屬的應用軟體。
自由軟體都是開放源碼的軟體, 公開所有的程式源碼, 沒有任何詭計, 資料不會被偷竊, 更不可能有病毒, 即便是透過電子郵件或其他方式傳來的病毒, 也因為開放的特性, 很容易就被制止。
資訊組長(教師)的工作繁重, 網路及電腦的安裝設定, 是他們的主要職責, 基於自由及開放的特性, 自由軟體的穩定度是最高的, 而且可以透過網路管理所有的桌面系統及伺服器。
透過開放的討論, 可以把現有硬體的效率發揮至極致; 自由軟體的數量極多, 從作業系統、應用軟體、教育軟體到娛樂軟體, 應有盡有; 安裝的內容及顯示的介面, 都可以應師生的要求, 展現其特色。
合作分享是進步的源動力, 自由軟體主張智慧財產權衍生的利益歸全民共享, 充分發揮「石頭湯」、聚寶盆效應,
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 菜尾裝滿12個籃子的事, 在自由軟體的世界裡充分再現。眾人智慧的成果, 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取得, 祗要使用它,
就可以白白的享用, 沒有任何義務, 既不必付費, 也不必回饋。
自由軟體就是把軟體的自由交給使用者及創作者, 不以語文、金錢、智慧財產等因素, 限制使用的範圍及及創作的領域。
書寫或印刷的資訊,不需要特別的工具,就可以讀取其內容;在電子化的環境下,軟體決定資訊的可及性,專屬的封閉檔案格式比比皆是,新版軟體讀不到舊 版格式的檔案,對人類的文化記錄形成威脅。
軟體的自由是電子資訊自由化的基礎,自 由軟體的提倡者,對自由的解釋比較接近自由資訊的看法, 主張使用者對軟體有如下的權利:
換句話說,使用者有四大自由:
不必付錢也不必要求別人的同意,就讓使用者擁有該等自由的軟體,稱為自由軟體。
很多人懷疑自由軟體盛行後,程式設計師不就失業了嗎?真是想太多。「保障生火人的工作 權」是最有名的反諷,社會的發展不能因為侷限於現有的模式,必須朝著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前進,況且:
社會發展的過程裡,有些職業本身必須轉型,調整規模。軟體自由之後,祗要少數人撰寫軟體就夠了,在自由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將擴大技術支援的市場或轉 向其他的職場。
有關自由的定義很多, 最有名的是美國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總統在1941年元月6日對第美國第77屆國會發表的四大自由:
免放恐懼的自由 (freedom from fear)
從個人的生活價值觀,詮釋自由的本質:
世界各地裁減武力至任何國家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的力量, 人民才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自由軟體的本質, 等同於人類對於自由的渴望, 符合人權的標準。
壟斷性商業軟體強調著作權的觀念,誤導使用者進入侵犯他人權益的領域,盜版行為層出不窮,就像香煙及毒品一般,明知不該 做,卻受不了誘惑。
自由軟體啟發人性美好的一面:
自由取閱
美國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曾說:被告知的民眾是民主的必要條件(Informed public is a necessity for democracy);同樣的,自由軟體也是改進應用軟體的必要階段。
人際互動
自由軟體的基礎,在於瞭解軟體解決問題的方向,協助維護者融匯貫通整個趨向,以便更有效的改進現有的軟體。
工作機會增多
自由軟體不會威脅程式設計師的地位,改進軟體的機會增多, 人人都有機會參與軟體的修訂工作。
同儕評鑑
眾目睽睽之下,所有的缺點都將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