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落差-資訊服務的啟示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教育部替代役役男資訊素養教育訓練課程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in4service.htm
2004/7/21, 2004/7/27

  1. 資訊教育
  2. 基礎環境
  3. 自由軟體的價值
  4. 自由的本質
  5. 啟發人性
  6. 數位落差的現象
  7. 社會融合與排斥
  8. 志工的角色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已經到了轉捩點。應從更新軟硬體設備、調整教育行政主管作為著手, 給基層教師足夠的教學資源。

絕大多數的電腦教室為1999年補助購置的硬體, 已超過保固期限; 近四千所國民中小學的資訊組長, 任期不滿一年者比比皆是; 學生最大的樂趣是打連線遊戲, 家長對電腦/網路幾乎沒有概念, 老師拒絕在電腦/網路上發展新的教學模式。

1. 資訊教育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由「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發起, 「九年一貫課程」引導, 延續至今。

1994年3月, 行政院開始規劃「資訊通信基本建設計劃」, 積極建立與推廣電腦與高速網路的各項應用。1997年4月教育部以提高國家競爭力為出發點, 公佈「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劃」, 準備花十年的工夫, 至96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內容。

1999年, 在振興產業的前提下, 推出全國性的擴大內需方案,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編列64億7千萬元預算, 在一年內建置完成所有國民中小學的電腦教室與網路連線。

1997年4月提出九年一貫課程概念, 以修訂1993年及1994年頒布的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為起點, 成 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 歷時五年五個月, 審議並確認相關措施, 於2002年8 月宣告完成規畫, 於九十學年度正式實施。

2004年1月教育部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現況與推動構想」, 省思實施資訊教育各項專案及e化後, 教育界呈現的現象: 建置資訊種子學校、實施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培訓、改善偏遠地區資訊學習環境、規畫教學資源網整合帷運 計畫、有效防制不當資訊。

然而,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在政策面無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 遲滯教育改革的步調; 在實務面造就一批難以融入校園文化的教師, 影響校園團隊的和諧與平靜。

內在精神上, 資訊教育無法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四個方向: 在資訊的應用上, 違背五大基本內涵; 沒有配合十大課程目標; 欠缺培養十大基本能力的素材; 無法在七大學習領域內, 傳授資訊的概念。

外在的表現, 資訊教育無法與其他課程搭配共進: 電腦/網路的軟硬體不適用; 資訊相關課程的授課教師, 明顯不足;民粹風氣下的精英教育形成嚴重的城鄉數位落差; 具有資訊專長的教師未能與其他教師共融。

資訊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的六個重大議題之一, 其他議題為: 環境教育、兩性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
家政教育, 雖有固定的課程, 卻不被歸類為學習領域, 祗要求融入。

一方面以資訊基本學習內涵的方式呈現, 認為它是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必備的基本資訊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各領域知識所需之工具。課程安排在三至七學年,三到六學年每學年建議上課節數為16節,第七學 年則 建議40節的學習時間。

訂定30組資訊能力, 分為四個階段學習, 以五個核心能力呈現, 並定下七個目標, 要求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

2. 基礎環境

2001年5月3日公告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意圖建立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 以六個構面規劃它的整 體願景: 網路與硬體基礎建設、教材與軟體、學生、教師與學校、城鄉均衡發展與縮短數位落差、社區與產業參與、教育行政。另外訂了10項策略、7項4年的指標。

先是在1998年8月成立「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網站, 後來改名為「學習加油站」。旨 在整合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提供全國師生共享教學資源;及教學與學習經驗交流園地,達資源流通、縮小城鄉差距的目的。

實務上, 卻出現資訊組長不能處理全校電腦/網路的景況, 安裝違反九年一貫精神的專制軟體, 對國民教育造成負面的影響。

因此, 在全面照顧每個學校及學生的要求下, 以電腦/網路隨時可用為目標, 建議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採取積極的行政措施。

在軟硬體的安裝設定部份, 伺服器端全面採用自由軟體, 建構全縣或全國的伺服器服務中心, 以代建、代管或免費提供的方式, 讓學校免除管理伺服器的工作。用戶端全面採用無碟系統, 有效減少維護的成本。

積極考核各級教育主管, 確實評鑑學校主管的教育倫理素養, 要求研讀九年一貫課程相關文件, 提出基層教師可以接受的資訊教育方案及措施。

為彌補資訊教師的不足, 以志工的方式, 提供必要的費用, 由大專院校學生或社會人士, 以社團方式, 維持國民中小學電腦/網路的順暢。

委託學者專家/基層教師, 將資訊融入七大學習領域十大基本能力化為實際的學習單、教案、教學大綱、教學計畫等, 供基層教師自行取用。

檢視大學院校的國民中小學教育學程內容, 制定儲備教師的資訊能力指標, 要求儲備教師實習的資訊考核項目。

3. 自由軟體的價值

自由軟體的價值難以估計, 它的優點亦隨時浮現, 無法窮舉, 從當今的地方教育環境思考, 以下的十大價值特別有意義:

  1. 費用 - 免費不是重點, 卻是很好的起點
  2. 安全 - 開放源碼, 不會隱藏任何詭計
  3. 病毒 - 無電腦病毒干擾
  4. 網管 - 遠端遙控, 電腦教室自動恢復原設定
  5. 穩定 - 可接受大量的工作負荷
  6. 創意 - 發揮硬體最大功效
  7. 負責 - 自行選定軟體
  8. 客製 - 使用者自行決定其內容
  9. 分享 - 以合作代替競爭, 以分享取代獨佔
  10. 自由 -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自由不等於免費, 不過, 從取得的角度來看, 把自由軟體視為免費的軟體, 也不算離題太遠。

個人使用的桌面系統採用壟斷性的商業軟體時, 一般習見且必要的作業系統及辦公室應用軟體, 至少需要新台幣一萬元, 即使採用團體授權的方式與廠商談判, 所費亦很可觀, 以2001年的例子而言:

電腦及網路的軟硬體經費, 在現階段是由教育部或教育局統籌分配,學校本身沒有感受經費的壓力; 在校園自主的潮流下, 遲早會以總量管制的方式, 把整體經費撥交各校自行調配,在壟斷性商用軟體或自由軟體之間的抉擇, 涉及是否增加百分之五十的硬體數量時, 各校一定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軟體免費並不表示後續及前置作業也免費, 安裝設定、維修服務、教育訓練仍需付費, 甚至需要研究發展機制, 為特定學校或特定用途, 打造專屬的應用軟體。

自由軟體都是開放源碼的軟體, 公開所有的程式源碼, 沒有任何詭計, 資料不會被偷竊, 更不可能有病毒, 即便是透過電子郵件或其他方式傳來的病毒, 也因為開放的特性, 很容易就被制止。

資訊組長(教師)的工作繁重, 網路及電腦的安裝設定, 是他們的主要職責, 基於自由及開放的特性, 自由軟體的穩定度是最高的, 而且可以透過網路管理所有的桌面系統及伺服器。

透過開放的討論, 可以把現有硬體的效率發揮至極致; 自由軟體的數量極多, 從作業系統、應用軟體、教育軟體到娛樂軟體, 應有盡有; 安裝的內容及顯示的介面, 都可以應師生的要求, 展現其特色。

合作分享是進步的源動力, 自由軟體主張智慧財產權衍生的利益歸全民共享, 充分發揮「石頭湯」、聚寶盆效應, 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 菜尾裝滿12個籃子的事, 在自由軟體的世界裡充分再現。眾人智慧的成果, 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取得, 祗要使用它, 就可以白白的享用, 沒有任何義務, 既不必付費, 也不必回饋。

4. 自由的本質

自由軟體就是把軟體的自由交給使用者及創作者, 不以語文、金錢、智慧財產等因素, 限制使用的範圍及及創作的領域。

書寫或印刷的資訊,不需要特別的工具,就可以讀取其內容;在電子化的環境下,軟體決定資訊的可及性,專屬的封閉檔案格式比比皆是,新版軟體讀不到舊 版格式的檔案,對人類的文化記錄形成威脅。

軟體的自由是電子資訊自由化的基礎,自 由軟體的提倡者,對自由的解釋比較接近自由資訊的看法, 主張使用者對軟體有如下的權利:

換句話說,使用者有四大自由:

不必付錢也不必要求別人的同意,就讓使用者擁有該等自由的軟體,稱為自由軟體。

很多人懷疑自由軟體盛行後,程式設計師不就失業了嗎?真是想太多。「保障生火人的工作 權」是最有名的反諷,社會的發展不能因為侷限於現有的模式,必須朝著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前進,況且:

  1. 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2. 拔一毛以利天下, 何樂而不為也?
  3. 使用者受惠, 貢獻者成名 -- 發表程式碼對駭客具有致名的吸引力
  4. 名氣帶來利益 -- 很多年輕的自由軟體作家的薪水比大學教授還要高

社會發展的過程裡,有些職業本身必須轉型,調整規模。軟體自由之後,祗要少數人撰寫軟體就夠了,在自由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將擴大技術支援的市場或轉 向其他的職場。

有關自由的定義很多, 最有名的是美國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總統在1941年元月6日對第美國第77屆國會發表的四大自由:

  1. 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2. 崇敬自由 (freedom of every person to worship God in his own way)
  3. 免於匱乏的自由 (freedom from want)
  4. 免放恐懼的自由 (freedom from fear)

從個人的生活價值觀,詮釋自由的本質:

  1. 在世界各地都有言論自由
  2. 依照自己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崇敬上蒼的自由 
  3. 世界各地在承平時期, 都有免於經濟匱乏的自由
  4. 世界各地裁減武力至任何國家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的力量, 人民才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自由軟體的本質, 等同於人類對於自由的渴望, 符合人權的標準。

5. 啟發人性

壟斷性商業軟體強調著作權的觀念,誤導使用者進入侵犯他人權益的領域,盜版行為層出不窮,就像香煙及毒品一般,明知不該 做,卻受不了誘惑。

自由軟體啟發人性美好的一面:  

  1. 自由取閱

    美國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曾說:被告知的民眾是民主的必要條件(Informed public is a necessity for democracy);同樣的,自由軟體也是改進應用軟體的必要階段。

  2. 人際互動

    自由軟體的基礎,在於瞭解軟體解決問題的方向,協助維護者融匯貫通整個趨向,以便更有效的改進現有的軟體。

  3. 工作機會增多

    自由軟體不會威脅程式設計師的地位,改進軟體的機會增多, 人人都有機會參與軟體的修訂工作。

  4. 同儕評鑑

    眾目睽睽之下,所有的缺點都將消失無蹤。

6. 數位落差的現象

識字是公共圖書館的任務之一, 本來就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
八大工業國(G8)於2000年在日本的集會, 確認全球數位落差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的程度, 期望轉換數位落差為數位機會, 由歐盟、開發中國家、國際電信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及多個聯合國相關組織等成立數位機會工作小組(The Digital Opportunity Task Force, DOT Force), 針對資訊傳播科技提供政策及法規架構意見,增進各國間之網際網路聯結及增加使用率,協助人員能力之建立, 可惜它的目標放在「鼓勵各國積極參與國際電子商務網路架構」。

廣義的數位落差可解釋為, 在既有的社會結構下形成使用資訊通信科技資源的不平等現況, 它的背後因素很多:
政府單位及業界從電子商務的角度思考數位落差的議題, 在近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相關年會裡, 藉著經濟層面的數位機會, 研擬消弭數位落差的方案, 從增加網際網路的接取率著手, 期許在2010年時, 會員國的國內民眾都能使用網際網路。

政府機關、業界、民間社團等單位, 應調整步伐, 分頭並進, 朝向一致的目標共同努力, 才是消弭數位落差的正確態度。

7. 社會融合與排斥

數位落差的內涵還不明確之時, 直接採取可能的因應措施, 看似有些冒險及魯莽, 其實, 在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的構想裡, 它是零風險:
  1. 依部落/社區需要的申請制, 不是配給制
  2. 建立部落/社區的服務機制, 不是管理機制
  3. 形成部落/社區的自我共識, 不是外來價值
  4. 配合官方政策的行動, 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
  5. 激發民間的關懷付出, 不是功利的回收
採取既定的步調消弭數位落差或文盲, 是政府機關、業界、民間社團等強勢團體一廂情願的想法。有一定的內在及外在因素, 才會形成數位落差或文盲的現象, 強勢團體可以透過各種手段改變外在的因素, 但是社會本身還是要承認這個現象, 而不是單純的否定它、消弭它, 個人或部落/社區的價值觀形成之後, 很難去改變, 有時也沒有必要去改變。

若瑟神父於1957年在巴黎創立 第四世界運動, 1987年十餘萬名群眾在巴黎人權廣場集會, 為生活在赤貧中的人作見證, 1992年聯合國定10月17日為「國際消滅貧窮日」, 在12個富裕的國家及許多窮困的國家都設有「第 四世界」恤貧計劃

濟貧或助貧是強勢團體的想法, 認為嘗試協助窮人脫貧是其天職, 第四世界體運動的朋友以恤貧為出發點, 伸出雙手接納他們, 並體驗窮人的思想。有意願調整現況, 同時具有調整現況潛力, 當然應該極力協助; 對於那些不願或無力調整現況的窮人, 參與第四世界運動的朋友, 仍然誠心地承認他們的存在。

數位落差或文盲是某種層面的貧窮, 以第四世界運動的精神, 體恤他們的現況, 不要排斥, 承認並融合他們的現況。

8. 志工的角色


出力不出錢的學生志工, 可以在寒暑假到數位落差的部落/社區, 體驗學習; 出錢又出力的社會志工, 週休二日到數位落差的部落/社區, 感受社會的差異。

成為部落/社區青少年的學習對象, 或協助部落/社區改善數位落差的現象, 是很單向的主觀想法。習慣數位豐富生活方式的志工, 沒有身歷其境, 很難體會數位缺乏者的思想。

基於從學生時代開始的經驗, 30多年來, 陸續參與多項與自己利益無關, 且沒有義務從事的工作, 談不上什麼社會責任, 祗是認識社會的需要, 從個人的生活經驗為師, 提供時間與金錢參與部份的活動。

政府單位或企業固然可以全面提出消弭數位落差的對策, 並承擔所有的責任, 但是, 部落/社區的共識, 才是面對此現象的基礎, 志工的加入是動員部落/社區所有資源的最佳方法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