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info4school.htm
2004/6 for PCOffice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已經到了轉捩點。應從更新軟硬體設備、調整教育行政主管作為著手, 給基層教師足夠的教學資源。

絕大多數的電腦教室為1999年補助購置的硬體, 已超過保固期限; 近四千所國民中小學的資訊組長, 任期不滿一年者比比皆是; 學生最大的樂趣是打連線遊戲, 家長對電腦/網路幾乎沒有概念, 老師拒絕在電腦/網路上發展新的教學模式。

資訊教育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由「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發起, 「九年一貫課程」引導, 延續至今。

1994年3月, 行政院開始規劃「資訊通信基本建設計劃」, 積極建立與推廣電腦與高速網路的各項應用。1997年4月教育部以提高國家競爭力為出發點, 公佈「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劃」, 準備花十年的工夫, 至96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內容。

1999年, 在振興產業的前提下, 推出全國性的擴大內需方案,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編列64億7千萬元預算, 在一年內建置完成所有國民中小學的電腦教室與網路連線。

1997年4月提出九年一貫課程概念, 以修訂1993年及1994年頒布的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為起點, 成 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 歷時五年五個月, 審議並確認相關措施, 於2002年8 月宣告完成規畫, 於九十學年度正式實施。

2004年1月教育部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現況與推動構想」, 省思實施資訊教育各項專案及e化後, 教育界呈現的現象: 建置資訊種子學校、實施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培訓、改善偏遠地區資訊學習環境、規畫教學資源網整合帷運 計畫、有效防制不當資訊。

然而, 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在政策面無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 遲滯教育改革的步調; 在實務面造就一批難以融入校園文化的教師, 影響校園團隊的和諧與平靜。

內在精神上, 資訊教育無法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四個方向: 在資訊的應用上, 違背五大基本內涵; 沒有配合十大課程目標; 欠缺培養十大基本能力的素材; 無法在七大學習領域內, 傳授資訊的概念。

外在的表現, 資訊教育無法與其他課程搭配共進: 電腦/網路的軟硬體不適用; 資訊相關課程的授課教師, 明顯不足;民粹風氣下的精英教育形成嚴重的城鄉數位落差; 具有資訊專長的教師未能與其他教師共融。

資訊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的六個重大議題之一, 其他議題為: 環境教育、兩性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
家政教育, 雖有固定的課程, 卻不被歸類為學習領域, 祗要求融入。

一方面以資訊基本學習內涵的方式呈現, 認為它是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必備的基本資訊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各領域知識所需之工具。課程安排在三至七學年,三到六學年每學年建議上課節數為16節,第七學 年則 建議40節的學習時間。

訂定30組資訊能力, 分為四個階段學習, 以五個核心能力呈現, 並定下七個目標, 要求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

基礎環境

2001年5月3日公告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意圖建立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 以六個構面規劃它的整 體願景: 網路與硬體基礎建設、教材與軟體、學生、教師與學校、城鄉均衡發展與縮短數位落差、社區與產業參與、教育行政。另外訂了10項策略、7項4年的指標。

先是在1998年8月成立「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網站, 後來改名為「學習加油站」。旨 在整合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提供全國師生共享教學資源;及教學與學習經驗交流園地,達資源流通、縮小城鄉差距的目的。

實務上, 卻出現資訊組長不能處理全校電腦/網路的景況, 安裝違反九年一貫精神的專制軟體, 對國民教育造成負面的影響。

因此, 在全面照顧每個學校及學生的要求下, 以電腦/網路隨時可用為目標, 建議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採取積極的行政措施。

在軟硬體的安裝設定部份, 伺服器端全面採用自由軟體, 建構全縣或全國的伺服器服務中心, 以代建、代管或免費提供的方式, 讓學校免除管理伺服器的工作。用戶端全面採用無碟系統, 有效減少維護的成本。

積極考核各級教育主管, 確實評鑑學校主管的教育倫理素養, 要求研讀九年一貫課程相關文件, 提出基層教師可以接受的資訊教育方案及措施。

為彌補資訊教師的不足, 以志工的方式, 提供必要的費用, 由大專院校學生或社會人士, 以社團方式, 維持國民中小學電腦/網路的順暢。

委託學者專家/基層教師, 將資訊融入七大學習領域十大基本能力化為實際的學習單、教案、教學大綱、教學計畫等, 供基層教師自行取用。

檢視大學院校的國民中小學教育學程內容, 制定儲備教師的資訊能力指標, 要求儲備教師實習的資訊考核項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