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近用典藏所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Open Access Archives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ldcountries.htm
2005/11/27
  1. 導論
  2. 學術資訊差距
  3. 開放近用典藏所 - 優點 共同議題
  4. 現況 - 已開發國家 開發中國家
  5. 迫切性
    結論
    附錄

摘要

學術期刊的數量驚人及售價昂貴, 使得圖書館難以備齊足夠的館藏, 供讀者使用。1970年代興趣的開放近用運動, 擇定學術期刊為首波對象, 以開放近用典藏所(玉律)及開放近用學刊(金科)為推動的策略。本文探討開放近用典藏所的發展, 及其對臺灣圖書館界的影響。

導論

在強勢國家主導的學術活動裡, 開發中國家的學術活動被忽略, 無法在主流學刊裡出版, 南北對抗形成南北差距, 對全球的衛生、環境及發展, 造成鉅大的衝擊。

開放近用運動對資訊不足的科學家伸出援手。2001年, 開放社會協會達成的布達佩期開放近用協議, 以兩種策略推動開放近用: 開放近用典藏所及開放近用學刊。以自我典藏、機構典藏或學科典藏等方式, 建立的開放近用典藏所, 將學術文獻以OAI相容的模式, 供使用者免費近用; 開放近用學刊向作者的所屬單位或贊助單位收取出版費等營運方式, 將學刊內容供使用者免費近用。

本文探討開放近用典藏所對科學研究的影響, 首先列舉近用文獻的障礙, 接著陳述開放近用典藏所的優點, 再說明對臺灣圖書館界的衝擊。

學術資訊差距

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福利與科學發展的關係, 已經是眾所皆知之事。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曾說:「祗有科學可以解決饑荒貧窮、瘋狂及文盲。」1982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進步的前 提是得到足夠的科技資訊。」InterAcademy Council說:「知識經濟的世界的形成, 有賴於科技能力, 發展中國家格外需要。」

開發中國家吸收科技知識的能力較弱, 科學輸出較低, 影響發展進程。基礎建設、經濟情況等較差的環境下, 形成較弱的知識庫。主要的知識產量, 來自研發能力較強的富裕國家; 美、英、德、日四國的文獻佔全球被引用文獻的85%, 以開發中國家居多的其他163國, 祗佔2.5%。Medline索引的3,000種學刊裡, 2%來自開發中國家, 全球10%的衛生研究計畫在開發中國家進行。Ulrich's Directory of Scientific Serials收錄140,000種期刊, 祗有13%是在開發中國家出版, 它們佔全球人口的 80%。

開發中國家特別需要近用至衛生、農業、永續發展等議題的資訊, 然而, 受限於學刊的高價位及昂貴的傳播管道, 開發中國家的科學家不太有機會近用至這些資訊。75個被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國家, GNP少於1,000美元的國家裡, 56%的機構在過去五年內沒有訂閱任何學刊; GNP在1,000至3,000美元之間的國家裡, 34%沒有訂閱, 34%平均每年訂閱2種學刊。

未能得到弱勢國家的科學研究成果, 也是全世界的損失。印度的肺結核(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不同於西方世界常見的肺結核, 與中國的肺結核也不同, 西方的BCG疫苗效果不彰。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糖尿病的研究, 英國與印度的情況不同, 環境及基因佔極大的因素。

主流學刊歧視開發中國家科學家的稿件, 當地的學刊被出版及傳播費用壓得透不過氣來, 幾乎沒有能見度。少數被SCI收錄的學刊, 影響係數太低, 在地的科學家不願意投稿。

開放近用典藏所

開放近用典藏所以電子方式存在, 包括: 已出版的論文、待出版的論文、學位論文、手冊、教學講義等, 作者或所屬機構認為應在無近用障礙下公開的資訊。研究成果的近用性及影響力是科學發展的基礎, 因此, 開放近用典藏所是符合社會期許的產物。

自我典藏係作者把論文放在自己選定的伺服器或典藏所, 機構典藏係指大學等學術機構建立的典藏所, 為典藏其所屬成員的論文而設, 學科典藏係指典藏特定學科論文而設的典藏所, 最著名的是阿西典藏所。雖然, 還有若干爭議, 但是公款補助的研究成果為全民近用, 已經是共識, 透過蒐尋引擎及OAIster可以找 到OAI相容的論文。

2005年8月10日止, OAIster已從世界各地的520個典藏所擷取5,788,896筆記錄, 以Plasmodium falciparum」檢索, 不僅找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的論文, 也找到Journal of Post Graduate Medicine (Mumbai, India) 或 Memórias do Instituto Oswaldo Cruz (Brazil)的論文。

建立開放近用典藏所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有很多自由軟體可用, 包括英國發展的 Eprints, 及美國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發展的DSpace。Archimede, ARNO, CDSware, DSpace, Eprints, Fedora, i-Tor, MyCoRe, OPUS。

開放近用典藏所的成本極低, 伺服器、頻寬、安裝及維護的技術人員、上傳及管理資訊的圖書館員。

India's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已有一個典藏所, 它的附屬機構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及 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 也分別建立兩個開放近用典藏所: OpenMED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及 LDL (Librarians in Digital Library)。

優點

開放近用典藏所的優點甚多, 以下祗是部份:

  1. 近用各國的研究成果

    很多研究受限於價格障礙, 不能被全球近用; 愈來愈多的國際性機構建立典藏所, 透過網路被近用的研究成果, 也愈來愈多。

  2. 近用至開發中國家的研究果

    開發中國家的科學家, 若想被外國同業認可, 必須在有影響力(impact factor, ISI's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外國或「國際」學刊發表論文。不過, SCI幾乎不收在地的學刊, 開發中國家的科學家不願投稿至這些學刊。於海外學刊發表論文, 受限於價格障礙, 開發中國家其他的科學家反而看不到該論文, 開發中國家科學家的論文反而不被自己國家的其他科學家近用, 豈不怪哉! 開發中國家的機構及贊助單位難以典藏所屬研究人員或贊助人員的研究成果, 鄰近國家也難以共享研究的喜悅。

    處於經濟轉型期的巴西、中國、印度及南韓, 特別需要開放近用典藏所, 十年來, 它們的論文出版量明顯增加, 以ISI的統計資料來看, 中國於1993-1997之間, 發表69,000篇論文, 1997-2001之間, 發表115,000篇論文。

    同一時期, 巴西的科學出版量從佔全球的 0.84% 增長至 1.21%。印度的論文量, 從2000年的17,501篇, 增長至2004年的23,336篇。根據Chemical Abstracts Servcie的資料, 中國在化學領域的學刊, 從1982年占全球的 1.8% 增長至1993年的 4.3%, 2004年的12%。南韓的化學論文成長量, 從1982年佔全球的 0.3%, 增長至1993年的 1.4%, 2004年的2.4%。如果, 這些國家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置開放近用典藏所, 他們就可以近用更多自己科學家發表的論文。

  3. 推動機構的研究產出

    開放近用典藏所呈現機構的研究產出, 為該機構及成員帶來聲望。連結在地與國際的研究, 展現研究成果及專業, 對未來的國際合作、合作研究、經費補助、人員招募等, 都有幫助。

  4. 提高引文及研究影響

    開放近用論文的被引用率及影響力較高, 線上論文的被引用率是印本論文的336%倍(38)。

    另一份研究指出, 開放近用論文的影響力較多250%至550%。

    Perneger的研究, 得到同樣的結論。

    高被引用率是機構建立典藏所的主因, 以下載率做為影響力的基礎, 不同於以往的ISI。對開發中國家的論文, 具有重要價值。

    Bioline針對開發中國家的論文研究指出, 置於Bioline出版典藏所的論文, 其下載率較高, 進而改善其學刊的影響力, 其效果遠大於ISI、Google Scholar及Scopus。

  5. 強化次領域的近用

    開放近用典藏所以已發表的論文為主體, 有些機構收錄博碩士論文、資料集、技術報告、教學文件、多媒體物件等電子出版品, 雖然沒有固定的出版模式, 對教學及研究仍有幫助, 可增加教學的深度及發展。

    在健康、人口統計、文化遺產、環境及生物多性等領域裡, 開發中國家已有相當的資料, 有待開放近用, 加入學術研究的機制。印度 National Tuberculosis Institute 典藏印度南部鄉村地區100多年的流行病調查報告, 祗有少數的研究者知道該等資料的存在, 若能開放近用, 必然可嘉惠肺結核的研究。

  6. 增強同儕評閱機制

    稿件被評閱時, 需要查看作者過去的論文, 及其引用的論文。

    開放近用當有助於評閱的機制。

共同議題

開放近用影響並改變當前的學術傳播現況, 產生很多議題及誤解, 有待進一步釐清。在開放近用典藏所方面, 作者的自我典藏已出版論文的權利, 值得重視。

若作者把論文的著作權全數轉讓給出版社, 則需要出版社的同意, 才能把論文寄存於機構典藏所。SHERPA/ROMEO 調查9,000多個學刊後, 發現 92% 的學刊同意作 者將論文典藏於所屬機構的典藏所; 該計畫準備制式的授權書, 讓作者與學刊簽訂, 倘若不被接受, 可以考慮改投稿至開放近用學刊。

認為開放近用典藏所侵蝕學刊的利基, 是沒有根據的議題。1991年8月成立的阿西檔案, 與其他的物理學刊併存15年, 沒有影響這些學刊的訂閱率。Alan Swan 於2005年2月調查過物理學領域裡旳兩個主要學會出版社後, 得到結論: 「沒有任何負面影響, 不僅繼續生存, 而且繼續成長。」

英國的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IOPP) 及美國的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兩家出版社, 同時受惠於阿西典藏所。APS與阿西典藏密切合作, 建立鏡射站, 修改著作權合約, 同意作者自行典藏, 強化APS高能物理學刊 Physical Review D 的地位。IOPP認為它的學刊 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 亦從與阿西典藏所的合作中, 獲益甚多。

印度的經驗也是正面的。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將出版的學刊上網開放近用後, 增加許多國外的印本訂戶。

作者的無知及機構政策不明確, 是開放近用典藏所未能風行的兩大主因。2005年的研究指出, 在雇主或贊助單位要求下, 81%作者願意將其論文寄存於機構典藏所; 13%的作者, 勉強配合; 祗有5%的作者, 不願配合。UK research councils、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Wellcome Trust等機構的要求, 必然有助於開放近用典藏所的發展。

現況

各國政府、國際性專業學會、相關會議等單位, 已經發表不少宣言、聲明等官方文件。開放近用運動已從宣導期進入實作期。

多個公部門贊助的研究計畫, 已被要求將成果開放近用, 對典藏所的需求愈來愈旺。

已開發國家

英國的惠康信託基金會是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領域裡最大的私人贊助單位之一, 已確定採用開放近用政策, 2005年10月1日以後贊助的研究計畫需將成果以開放近用方式呈現, 在此之前已簽約的研究計畫, 必須在2006年10月1日之後, 也將成果以開放近用方式呈現。

2004年7月20日, UK Parliamentary Select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舉辦有關科學出版的聽證會, 並把聽證結果出版。就改進科學傳播層面, 對政府提出若干建議, 包括: 政府提供經費給英國各大學, 建立開放近用的機構典藏所, 公款贊助的研究成果應寄存在該等機構典藏所裡。

雖然, 英國政府誤解聽證會的結論, 但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八個研究機構、很多大學、贊助機構等單位, 發表聲明, 全面支持原來的建議, 要求出版後儘快將論文置於機構典藏所內。

美國參議院撥款委員會(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有類似的聲明, 要求美國第二大的研究補助單位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制定開放近用政策, 從2005年開始, 接受補助的科學家必須將發表的論文典藏在公共醫學中心(PubMedCentral)。雖然很多機構支持此構想, 但是其政策卻被稀釋, 以志願的方式, 經過一段禁錮期後, 才置於公共醫學中心(PubMedCentral)。

美國與英國的建議有不同的結局, 英國採取分散式的典藏所, 美國則採取集中式的典藏所, 不過, OAI相容的關係, 對作者或讀者並沒有區別。分散模式鼓勵典藏全國的學術成果, 全國及全球都受益。

每年增加數以萬計的論文。

世界各國密切關注此事的發展。加拿大及蘇格蘭也要求強迫典藏。

澳洲、印度、挪威、法國、德國、荷蘭等國, 也有相同的提案。

英國的提案要求出版社配合, 原來減價出售給極貧窮國家的計畫(HINARI、AGORA、PERI等), 也應改為開放近用。

印度的GNP祗有500美元, 但是國內已有若干訂戶, HINARI及AGORA拒絕給予優惠。

開發中國家

開發中國家的科學家受到開放近用運動的激勵, 在沒有授權障礙的前提下, 可以自由近用各種資訊。巴西、印度、中國等國的資訊政策制定者已經注意到開放近用的影響, 2005年7月, 開放社會協會在北京召開開放近用會, 討論若干可能的行動方案。

Indian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 (INSA) 是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的簽署單位之一, 於2003年12月底在National Chemical Laboratory, Pune召開一天的開放近用研討會。2004年5月, INSA 於新德里總部召開另一個工作坊, 討論機構典藏所事宜, 隨後成立實驗性的典藏所, 典藏INSA院士的出版品。

2002年3月及2004年5月,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 Bangalore, 分別舉辦兩場開放近用工作坊; M. S. Swaminathan Research Foundation 主持另兩場工作坊, 訓練設立機構典藏所的技術事宜, 以及提供開放近用所需的政策議題。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 of the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積極參與訓練型的工作坊, 規畫國家級的擷取服務, 證明開放近研究論文對印度科學家的助益。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建議INDEST (Indian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in 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y)的會員, 以OAI相容的軟體建立電子文件典藏所。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出版的11種學刊及INSA出版的4種學刊, 都是開放近用。Indian Medlars Centre at the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代為出版35種開放近用生物醫學學刊,  MedKnow為出版30種開放近用醫學學刊。

2004年5月, 巴西Ibero-American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sortium 及所屬的 Digital Library Linkages發表對拉丁美洲的開放近用聲明, 呼籲「巴西的研究贊助單位、Brazili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BICT、及各大學當局, 應研究開放近用及其應用的政策, 鼓勵在柏林宣言下的開放近用機制」。

IBICT已成立50年, 正實驗開放近用典藏所及開放近用學刊。它的典藏所為Scientific Dialogue (Diálogo Científico), 集中型典藏所, 收錄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印前出版論文、印後出版論文。

2004年8月, 在eIFL計畫的支持下, 南非圖書館聯盟(Coalition of South African Libraries Consortia)的南非授權協議(South African Site Licensing Initiative, SASLI)舉辦工作研討會, 聚集圖書館、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及政府單位, 討論落實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協議的可能。南非授權協議支持建立機構典藏所, 放棄全國授權的想法。2005年5月, 接著再辦研討會。

Registry of Institutional Archives裡, 有14%為開發中國家所建, 巴西29個、印度11個、中國4個(包括臺灣的一個)。

迫切性

已有數百個開放近用典藏所對外開放, 它的可行性已經通過考驗; 開放近用協會及eIFL等國際機構, 持續在中國、南非、烏克蘭等國開辦工作坊, 推廣開放近用的觀念, 傳授建立開放近用典藏所的技術。

2004年9月20日至10月4日之間, 聯合國發展計畫(UNDP)以開放論壇方式徵求各界對開放近用典藏所的意見, 得到很多正面的看法。 把它視為世界公共財的一部份。

WHO、UN Development Programme、U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等國際性機構把開放近用典藏所納入其工作計畫中; 各國的國家級研究院也準備扮演吃重的角色。

2005年7月G8會議在蘇格蘭格倫依格斯(Gleneagles)召開之前, G8的的國家級研究院及非洲科學研究院網路(Network of the African Science Academies)發表共同聲明, 要求G8及其他各國的領袖關心發展中國家的科學能力。其中提到

"非洲國家需要適當的機制及基礎訓練及發展知識, 協助它們建立有意義的政策, 以適度的表達在地的需求, 參與國際社會的科技議題。"

這份共同聲明忘了指出, 近用高水準的研究資訊是科學發展的基礎議題, 缺少散播及近用研究成果的國家級政策, 開發中國家的科學研究祗能成為北方強國的附庸。開放近用典藏所是建立在地研究能量的關鍵, 科學研究院的領導者需注意其發展及應用。

有些人擔心網路造成「數位落差」, 開放近用運動是強有力的推動力量; 需要技術支援的地區, 已經上網的在地機構, 可以扮演散播中心, 並投資於無線上網及衛星上網。

IDRC、SIDA等國際級的發展機構, 確認全球參與開放近用典藏匠的重要性, 有利於填補貧困地區的空隙, 協助達成千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aols)及資訊社會國際高峰會議的原則。

結論

學刊的高價政策及其嚴酷的近用策略, 對科學發展造成實質的損害, 開放近用運動於焉誕生。

開放近用提出的策略是務實的, 部份國家要求公部門贊助的研究計畫成果必須以開放近用方式公告。開放近用典藏所不僅讓開發中國家的研究人員得以參與國際性研究社群, 已開發國家的研究人員更可瞭解各地研究成果, 有助於解決世界性的衛生、農業、環保等議題。

經過幾年的發展, 成本低及技術低的開放近用典藏所, 已經被證明是推動全球科學發展的重要機制之一。

參考資料

  1. I
附錄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本文採 用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

您得自由:

您必須:
當然, 如果您取得我的書面同意(祗在極為特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以上條件都能被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