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的社區化發展

毛慶禎

2002/3/22

公共圖書館是地方的資訊中心, 備有各種知識及資訊供讀者取用, 從本土化再進一步的縮小服務範圍, 以社區化為終極目標。

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服務, 不能有任何偏頗, 不得因年齡、種族、性別、信仰、國籍、語文及社會地位而有差異。對於少數民族、身心障礙人 士、住院病患、在監人士等弱勢團體, 不能到館利用常態性的服務及資料時, 公共圖書館應針對他們的需求, 提供特別服務。(註1)

各種年齡層的人都應該可以找到所需的相關資料, 館藏和服務在涵蓋各種媒體及現代科技之時, 應兼顧傳統的資料; 尤其要重視品質, 不能忽視 地方的需求與特性。資料的內容必須反應當前的潮流及社會變遷, 包括人類努力的記錄及想像未來的雄心。

公共圖書館的原始構想是一種慈善事業, 生活富裕的人為了個人的理念, 憐憫不識字的同胞, 將自己的館藏公開。(註2)

本質

1699年英國人哥爾伍基於六點考量, 建議政府在各教區普設公共圖書館:(註3) 

  1. 紓解學生的不便及困難;
  2. 有助於生產力的提昇, 鼓勵人民工作;
  3. 以往流向內國外買書的錢, 可以留在國內;
  4. 年青人可留在國內讀書, 不但減少到國外揮霍的機會, 也免除異地求學的不便;
  5. 吸引國人將休閒時間用在讀書方面, 遠離賭博及酗酒, 避免心靈趨於邪惡;
  6. 短時間內, 可將印刷工業普及全歐。

1817年時, 英格蘭北方的幾個地方政府曾提出構想: 三公里之內就有公共圖書館可用, 每個村落至少有五十本書。直到1848年, 由稅金支應供民眾自由出入的公共圖書館, 才正式成立於英國。(註4)

整體來說, 英國的公共圖書館並不是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意願, 而是中下階層的民眾, 體認閱讀教育是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徑, 強烈要求行政部門, 才有公共圖書館。

根據1997年的報告, 英國現有4,759個圖書館, 外加19,136個在醫院、矯正機構、安養院等地的服務站。全國近六千萬人裡, 58%擁有圖書館閱覽證, 1995/96年間, 共有近四億人次進入圖書館。其中有一千萬人是圖書館的常客, 至少每兩週進圖書館一回。(註5)

英國人的休閒活動裡,拜訪圖書館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別是(a)進酒吧, (b)吃大餐, (c)開車兜風, (d)進速食店。(註6)

美國的公共圖書館一直要到1833年才形成, 新罕布什爾州匹得堡成立第一個鄉鎮圖書館, 稅金支應服務 , 完全免費。然而,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 戰結束時, 仍有75,000,000美國人處於不良的或完全沒有公共圖書館服務。(註7)

美國在十九世紀中葉形成的公共圖書館運動, 並非源於民眾普遍的需求, 而是經由少數人的熱心。美國的公共圖書館以教導美國的生活方式為首要目標, 中國的公共圖書館以移風易俗為職志, 換句話說, 政府企圖藉著 公共圖書館控制人民, 運用公共圖書館改變人及其行為, 就像教育一般。

美國人對於公共圖書館的目標, 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把公共圖書館視為提高道德、社會和智能標準的地方, 強制公共圖書館的部份資源, 祗供特定人士使用, 或者排拒特定人士使用, 或者登 錄使用者的資料, 做為日後的查核與追蹤之用。

光緒31年(1905)湖南巡撫龐鴻書奏建的湖南省立圖書館是第一所公共圖書館, 是為官辦新式圖書館之首聲。(註8)明治34年(1901), 臺灣協會於台北書院街淡水館內設立「臺灣文庫」, 為私立公共圖書館之始, 1907年休館。(註9)

近代的公共圖書館發展, 還是要從十二項建設說起。民國66年9月, 行政院長蔣經國在立法院的施政報告中說明: 「為了

,  ... 決定要再進行十二項建設」。

其中, 第十二項建設為: 「建立每一縣市文化中心, 包括圖書館、博物院、音樂廳」

民國77年2月, 蔣經國總統宣佈: 「在五年之內, 分區完成每一縣市的文化中心, 隨後再推動長期性的合性性的文化建設計畫。」同年10月, 行政 院通過「建立縣市文化中心計畫大綱」, 預訂自1979年至1983年別完成各縣市文化中心。

1981年成立的澎湖縣立文化中心是全省第一個縣市級的文化中心。

1968年2月啟用的臺中縣霧峰鄉圖書館, 是第一個鄉鎮層次的公共圖書館。

臺灣的公共圖書館政策是由上而下, 先中央再地方, 省級的台中圖書館先成立, 再來是縣級的文化中心, 才有鄉鎮的圖書館; 現在應是顧及部落或社區的時候, 以更貼切民眾的程序, 服務圖書館的使用者。

終身學習

根據歐洲議會在1998年10月12日通過的綠皮書, 述及民眾接觸知識的五個途徑:(註10)

英國的高等教育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也指出, 在終身學習環境下, 成功的學生應具備四個關鍵技能: (註11)

教育部公佈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裡, 期望鄉鎮市區級圖書館成為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中心, 並輔導每一村里至少成立一個讀書會, 由圖書館 提供人力技術與圖書場地資源。(註12)

公共圖書館宣言

從1949年以來,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公佈的三個「公共圖書館宣言」, 重覆的強調: 

1994年公佈的公共圖書館宣言(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 指出公共圖書館的任務與資訊、識字、教育及文化有關, 應該做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 (註13)

  1. 從小強化兒童的閱讀習慣。
  2. 支援各種層級的正式教育及自我進修。
  3. 提供個人化、開創性發展的機會。
  4. 刺激兒童及青少年的想像力及創造力。
  5. 促進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對藝術的欣賞、對科學成就及發明的尊重。
  6. 讓表演藝術有演出的機會。
  7. 嘗試各種文化, 欣賞其間的差異。
  8. 贊助口語傳統。
  9. 確保居民能夠接觸各種社區資訊。
  10. 對地方性的企業、協會及成長團體提供適當的資訊服務。
  11. 助長資訊及電腦技能的發展。
  12. 贊助及參與各種年齡層的掃除文盲活動, 必要時, 可以主動發起這類活動。

公共圖書館營運管理要點

教育部於民國80年7月2日以台(80)社33896號令, 發布「公共圖書館營運管理要點」, 指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項目有九大項: 

  1. 公共圖書館除另有規定外, 開放時間應視各地需要而定, 每週以不得少於56小時為原則。
  2. 圖書資料宜採開架式陳列, 以便讀者利用。
  3. 公共圖書館應訂定閱覽及外借規則, 辦理圖書資料閱覽及外借, 惟參考工具書、珍善本書及絕版書等限館內閱覽。期刊得各館需要另訂借 閱規則。
  4. 公共圖書館應提供參考服務, 其內容包括閱讀指導、讀者諮詣、書目編製、索引製作、及資料複印等。
  5. 公共圖書館應推廣館際合作, 提供館際互借等服務。
  6. 公共圖書館應利用館藏資料及社會資源經常舉辦左列各項活動: 
    1. 展覽
    2. 專題演講、研討會
    3. 電視、電影等視聽節目欣賞
    4. 音樂、戲劇、舞蹈等藝文活動
    5. 研習活動
    6. 出版書刊
    7. 其他各種社教活動
  7. 公共圖書館得以圖書巡迴車或巡迴站, 提供閱覽及外借服務, 方便讀者利用。
  8. 省市及縣市圖書館得劃分轉導區, 就其輔導區內公私立圖書館提供專業輔導服務。
  9. 公共圖書館應與當地文教機構及其他圖書館保持聯繫, 共謀社會教育工作之推展。

相對來說, 它的內容較為仔細確切, 與實務較為貼近, 雖然是十年前的規定, 仍有若干尚符現況之處。

服務項目

每個公共圖書館都應針對轄區居民、通勤人士、及學生, 提供完整的服務。 公共圖書館不祗是書的集合, 而是一群經過挑選的書, 不祗是書, 還包括其他的資訊, 集合在一 起, 並且希望這些書能夠發揮預期的作用。

以現代的社會而言, 錄音帶、錄影帶也是公共圖書館的必備館藏; 1995年可說是網際網路的喧鬧期, 公共圖書館也應適時的提供連線設備, 將具 有公共事務性質的網路資源, 具體的呈現在圖書館內。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項目不外乎四類: 

閱覽仍是圖書館服務的主軸, 圖書館應提供相當的館藏, 以便讀者閱覽所需。所以, 長久以來, 圖書館這棟建築物, 以置放知識記錄為主, 圖書與 視聽資料為它的重點。

足夠的閱覽空間, 以便讀者能夠在安全舒適的前提下, 於方便的時間內, 到館閱覽私人的或圖書館的資料。普通閱覽室、參考室、期刊室等擺放 閱覽桌椅的位置, 都是依此需要而成立的, 並界定相當的閱覽規則。

再加上若干支援性的設備, 複印機、飲水機、電腦、網路等, 讓讀者可以安心的在此閱讀。

至於那些無法到館閱覽的讀者, 應把圖書館的資料帶到讀者方便的地方。讀者可以親自到館, 依照借還書辦法, 向圖書館借書回去做長時間的閱 讀, 也可以由圖書館主動將書箱或流動書車等服務, 依讀者最方便的時間, 帶到最方便的地點。

閱讀服務是被動的等待讀者, 圖書館以館藏為基礎, 還可以主動的做延伸服務, 參考諮詢一向是圖書館員最看重的服務項目之一。閱讀指導、編 製書目、讀書會等, 以推廣館藏為主的服務, 都算是延伸服務的範圍。

具有時間性或者接受外界委託辦理的服務, 稱為專案服務。研習班、專題演講等, 把圖書館的場地做更有效的運用。

社會發展

圖書的生產方式, 影響圖書館的服務理念。

手抄圖書的時代裡, 每本圖書都是唯一的, 圖書館不得不扮演守藏者的角色, 每一本圖書都是人類智慧的唯一結晶, 稍有閃失, 即可能造成人類文 化無可彌補的損失。文字本身就具有相當程度的神秘性, 識字者是社會的特殊階層。

印刷術發明後, 圖書進入量產的時代, 圖書的數量增多成本下降, 圖書館有了借還書的辦法。人為或天然災害可能對特定的圖書館造成永久性的 刻痕, 但是文化的延續已不成問題, 圖書館員的壓力沒有那麼嚴重。

20世紀, 石印術普及後, 圖書的生產量以數百本為單位, 圖書成為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 受歡迎的圖書可以一再重覆出版, 文化的傳承可以確立, 圖書館不再是主要的文化收藏地, 圖書館員可以舒服的工作, 輕鬆的和讀者交往。

油印機和複印機把圖書館員帶回印刷術的萌芽期, 少量多樣的出版品, 讓圖書館員不知所措, 這些出版品甚至不具備傳統的出版形式。

經濟與科技在20世紀後半期, 有了跳躍性的進展, 圖書的價值瞬間下滑至人人可以接受的地步, 圖書的數量多到無法掌握的程度, 圖書館不可能 也不必要成為文化的收藏地, 圖書既不是財產也不是圖書館的服務本體。

1995年以後的網際網路, 更打破館藏的桎梏, 沒有館藏的圖書館就在每個人的連線電腦裡。大約同時, 台灣的檢字房正式消失, 從寫稿、編輯、 校對到上機印刷, 圖書資料直接以電子形式呈現。圖書再版時, 祗需考慮市場的接受度, 不必重新排版或校對。傳統目錄學裡的版本概念, 消失 殆盡, 編目規則完全脫節, 沒有相關的工具協助, 圖書館員祗能自求多福。

圖書館員的專業立場是: 無政治、無宗教、無道德。才能夠避免捲入社區的糾紛, 專注於本業的發展。

空間運用

臺灣的公共圖書館, 在面對網際網路的衝擊下, 傳統的館內閱覽、館外閱覽等服務項目, 顯得有些遲緩。參酌聯合國公佈的「公共圖書館宣 言」、英國的「新圖書館: 全民網路」思潮, 以及著者在921集集大地震後, 在災區實地服務的感受, 對於公共圖書館的空間運用與服務方式, 提 出三個看法: 

  1. 自修室, 應因一般大眾對教育功能的期望, 設置具有半密閉性質的閱讀空間, 滿足有目的閱讀的需求。圖書館可以從閱讀指導的立場切入, 適度的提供建議。
  2. 網際網路, 它是一個潮流, 就像閱讀一樣, 需要適度的輔導, 才能夠縮短摸索期, 雖然號稱已有400多萬人上網, 實際上仍處於蠻荒期, 圖書館 可以在這個階段提供上網設備與指導, 加速形成全民資訊社會。
  3. 會議室, 讀書會之類的終身學習團體, 需要適度的集會討論空間, 不必太大, 容納20人左右, 可以直接交換意見的空間就夠了。圖書館是最 具公信力的機構, 社團在此集會可以更專注於會議的主題。

因應當代的社會期許, 不妨以訂出以學習為主軸的服務方向: 

  1. 說故事 - 小學生及幼兒
  2. 課後輔導 - 國中及高中學
  3. 讀書會 - 成年人
  4. 電腦及網路 - 吸引使用者的工具

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不以館藏取勝,以服務數百人至一兩千人為目標。

資訊是圖書館服務的標的:為當前的使用者提供資訊, 也為潛在的使用者準備資訊。為了讓潛在使用者有機會使用圖書館的資訊,潛在使用者 本身必須具備使用資訊的習慣。

使用者是圖書館的對象:為了讓潛在使用者有機會使用圖書館的資訊,潛在使用者本身必須具備使用資訊的習慣,以前是辦理識字教育,現 在則採用推動資訊素養活動。

以說故事建立使用資訊的機會,用課後輔導為使用資訊舖路,參加讀書會培養使用資訊的動機,以電腦及網路為使用資訊的工具。

四管齊下,全方位地為圖書館增加當前的使用者。

至於傳統的借還書與參考服務, 可以參酌現今的國民生活水平與通信的便利性, 做更有科技性的調整。

參考書目

註 1: "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 IFLA Journal 21(1): 66-67 (1995),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1/001121/112122cb.pdf (中譯本)

註 2: "Philanthropy and the Public Library", http://www.lff.org/research/philanthropy.html

註 3: Kirkwood, Rev. James, An overture for founding and amintaining of bibliothecs in every paroch throughout this kindgom, 1699, pp. 14。引用自 Murison, W.J., The Public Library : its origin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2nd ed. London : Clive Bingley, 1988, pp. 13

註 4: 同註3, pp. 12

註 5: "New Library : the People's Network," http://www.ukoln.ac.uk/services/lic/newlibrary/full.html, 1997

註 6: 同註5

註 7: 同註3, pp. 13

註 8: 李希泌, 張椒華,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 春秋至五四前後, 北京 : 中華書局, 1982。

註 9: 曾囗賢, 日據時期(1895-1945)臺灣區公共圖書館事業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6月。

註10: "The Role of Libraries in the Modern World",  http://www.lib.hel.fi/syke/english/publications/report.htm 

註11: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by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 第38點, http://www.leeds.ac.uk/educol/ncihe/sr_008.htm#nature 

註12: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教育部編 教育部350次部務會議部長談話 http://lifelong.edu.tw/report.html

註13: 同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