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
2001/10/02 |
自由使用公共資訊的能力是民主社會的基礎。近年來,在資訊自由化的過程,被封閉軟體侵入形成貴族式的資訊價值觀。在包裝資訊的過程裡,屈服於業界的壓力或誘惑,採用被專利保護的方式,或有專屬權的格式,形成對資訊流動的負擔,不利於資訊的自由化。在資訊自由化的過程裡,最迫切的需要是讓公共資訊以開放的文件格式呈現,不因科技的演變,讓公共資訊成為難懂的天書。
資訊權就是人權 上網權就是資訊權
第十九條
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 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Article 19.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hold opinions without interference and to seek,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rough any media and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世界人權宣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
結論
自由軟體的提倡者,主張使用者對軟體有如下的權利:
換句話說,使用者有四大自由:
不必付錢也不必要求別人的同意,就讓使用者擁有該等自由的軟體,稱為自由軟體。(自由軟體定義)
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認定:
公共圖書館是地方的資訊中心, 備有各種知識及資訊供讀者取用。
公共圖書館提供無私的服務, 不因年齡、種族、性別、信仰、國籍、語文及社會地位而有差異。少數民族、身心障礙人士、住院病患、在監人士等, 有事實上的困難, 無法利用常態性的服務及資料時, 公共圖書館應針對他們的需求, 提供特別服務。
各種年齡層的人都應該可以找到所需的相關資料, 館藏和服務在涵蓋各種媒體及現代科技之時, 應兼顧傳統的資料; 尤其要重視品質, 不能忽視地方的需求與特性。資料的內容必須反應當前的潮流及社會變遷, 包括人類努力的記錄及想像未來的雄心。
館藏及服務不能以屈從任何意識型態、政治或宗教的檢查, 當然也要抗拒商業行為的壓力。(unesco1994)
自由軟體的精神與公共圖書館的本質,至少有四點相通(送禮文化):
自由取閱
美國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曾說:Informed public is a necessity for democracy;同樣的,自由軟體也是改進應用軟體的必要階段。
人際互動
自由軟體的基礎,在於瞭解軟體解決問題的方向,協助維護者融匯貫通整個趨向,以便更有效的改進現有的軟體。
工作機會增多
Raymond指出,自由軟體不會威脅程式設計師的地位,同樣的,網頁也不會減少圖書館員的地位。
同儕評鑑
眾目睽睽之下,所有的缺點都將消失無蹤。
很多人懷疑軟體真的自由之後,程式設計師不就失業了嗎?真是想太多。
「保障生火人的工作權」是最有名的反證,社會的發展不能因為侷限於現有的模式,必須朝著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前進,況且:
社會發展的過程裡,有些職業本身必須轉型,調整規模。軟體自由之後,祗要少數人撰寫軟體就夠了,在自由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將擴大技術支援的市場或轉向其他的職場。
資訊自由化有兩層意義:
圖書館的資訊,其價值在於運用,而不是擁有。透過電腦及網路,把公共資訊開放給民眾自由使用,在技術上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在觀念及法令規章方面,還有若干值得做長期的努力。
透過義務教育體系,對生活常識有相當的認識後,才能夠瞭解資訊本身的意義,否則,資訊祗是一連串的符號。
資訊不會在需要的時候自動出現,使用者必須使用合理的工具,經由相當的途徑,才能夠取得相關的資訊,在資訊電子化的時代裡,這些工具及途徑的普及化,是科技發展的終極相標。
理論上,以網頁型式呈現的資訊,祗要方向正確,在七個超連結之內,一定可以找到;換句話說,取得資訊的途徑,已經不是障礙。
在包裝資訊的過程裡,倘若屈服於業界的壓力或誘惑,採用被專利保護的方式,或有專屬權的格式,將形成對資訊流動的負擔,不利於資訊的自由化。
在資訊自由化的過程裡,最迫切的需要是讓公共資訊以開放的文件格式呈現,不因科技的演變,讓公共資訊成為難懂的天書。
在紙筆的時代裡,公權力介入資訊的流動,以文言文限制資訊的自由,把資訊做得非常貴族,必須經過相當漫長的學習過程,才能夠使用資訊。
五四運動以後,文字對資訊的限制已逐步取消。然而,封閉性的軟體以商業利潤為出發點,正揭開資訊貴族化的新頁,幸好,1984年興起的開放軟體運動,對此提出對策。
我們選擇相對弱勢的部落(社區)做為當代識字運動的起點,讓電腦及網路進入部落(社區),而不是部落(社區)的民眾去學習使用電腦及網路。
為了推動資訊素養,讓資訊更貼切民眾,建立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是發揮公共圖書館功能,建立資訊社會的下一步。
公共圖書館是每個人的,它可以走入社區,以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的型式,貼切民眾,成為資訊社會的底層建物。
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不以館藏取勝,以服務數百人至一兩千人為目標。
資訊是圖書館服務的標的:為當前的使用者提供資訊, 也為潛在的使用者準備資訊。為了讓潛在使用者有機會使用圖書館的資訊,潛在使用者本身必須具備使用資訊的習慣。
使用者是圖書館的對象:為了讓潛在使用者有機會使用圖書館的資訊,潛在使用者本身必須具備使用資訊的習慣,以前是辦理識字教育,現在則採用推動資訊素養活動。
以說故事建立使用資訊的機會,用課後輔導為使用資訊舖路,參加讀書會培養使用資訊的動機,以電腦及網路為使用資訊的工具。
四管齊下,全方位地為圖書館增加當前的使用者。
電腦與網路是圖書館使用者的新工具,教導學生以外的民眾使用電腦與網路,是圖書館無法推卸的職責,如同一個世紀之前,在圖書館開辦的民眾識字班。
雖然,民眾可以自費學習這些工具,若把它視為促進社會公平的手段,由圖書館在免費的原則下,提供學習的誘因及管道,必然有助於資訊的流動,讓民眾更有機會成為圖書館的使用者。
民主時代來臨,人民當家做主,可是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去練習沉澱思想、表達意見、凝聚共識,進而讓自己的觀念成為民眾支持的對象。
成年人,不分男女,都可以藉著讀書會的制度,剖析著者的看法,發抒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意見,練習與他人和平相處,即使意見相左,仍然可以共同的生活。
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國民中學之後的升學率,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幾乎是想升學就有學校唸的階段。
基於歷史的因素,有些社區的學生沒有自我學習的習慣,沒有特別安排學習的空間與時間。圖書館可以提供高於社區一般水平的學習環境,吸引學生進入圖書館,以升學為導向,把那些原本流失的學生,帶回正式的學校教育管道裡。
兒童的生活是充滿想像的,一本童書、一捲動畫影帶,可能讓兒童雀躍不已,發現自己的天地。
不祗是大人說故事給兒童聽,兒童也可以說故事給大人聽,大兒童可以說故事給小兒童聽,小兒童可以說故事給大兒童聽。
不僅是說故事,還可以演故事。不僅在室內說故事,還可以走到戶外演故事。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資訊投資是罕見的大手筆,全國各鄉鎮均有圖書館,幾乎全部上網連線;全國各級學校都有電腦教室,幾乎全部上網連線。從民國91年開始,繼續擴大文化投資,在各鄉鎮籌設兩個社會教育工作站。
從統計數字來看,公共圖書館、社教工作站及各級學校構成的實體教育網路,應該足敷民眾的資訊需求。
全國309個鄉鎮裡,已有四百多個圖書館,幾乎全部都可上網查詢本館及他館的資訊,軟體及硬體設備堪稱充裕。
然而,在借閱率、普及率及到館率方面,雖然還沒有嚴謹的統計數字,據信,不但遠低於英國的百分之六十的普及率,而且借閱率及到館率也不太樂觀。
不論是政策面或執行面的因素所造成,基層民眾,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民眾,並沒有真正的得到應有的資訊,或瞭解已取得的資訊。
教育部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為一長程(八十六年七月∼九十六年六月)計畫,從八十八年六月起,全國各國民中小學皆有電腦教室,依照班級人數,以一人一機為原則。
電腦教室被視為專科教室之一,鼓勵各學科把電腦當成教學的工具之一,相對於其他專科教室,電腦教室的責任更大。
各級主管單位持續辦理教師及行政人員之在職訓練,然而,偏遠地區教師人數較少,常因一人調校,導致全校電腦設備業務停擺(岳修平)。
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成立於2001年4月18日,
在軟體自由協會的號召下,各地的志工出錢出力,以全自由軟體的環境,為花蓮縣萬榮鄉打造資訊社會。在花蓮縣萬榮鄉成立二種資訊學習班:
雖然限於經費,該服務隊的服務期間為2001月7月9日至2001年8月5日,四週;在可能的情況,將以志工方式,繼續為萬榮鄉提供一年期的網管訓練。
以兩三小時的時間,將23部學生使用的電腦,全部安裝成Linux的桌面環境。
因為信仰的關係,週日沒有授課,其他時間分別開授四種班別:
感覺上,社區民眾的學習效果最好,小學教師提出最多的問題,小學生最快樂,中學生的意願最低。
以大學生為講師,先天上就是熱情多於實務,所以,面對小學教師提出的問題,多半瞠目以對;社區民眾沒有負擔,教什麼就學什麼,收獲最多;小學生的天真率直,成為大學生的最佳啟發者;至於國中生或高中生,受限於社會風氣的價值觀,以升學為階段性思考方向,難以在學習上有所發揮。
社教工作站是附掛在社會教育館的民間組織,協助社教館推動社會教育工作。現有四個社會教育館: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國立彰化社會教育館、國立臺南社會教育館、國立臺東社會教育館。
萬榮社教工作站是國立臺東社會教育館轄下的32個工作站之一。由王田明先生擔任召集人,施美鈴小姐擔任秘書。
因乏人指導,各界捐贈的舊電腦多閒置,經過整理後,赫然發現三部SCSI介面的硬碟機,竟然找不到Linux的驅動程式,即使向原廠求助,也沒有答案。
成立部落圖書資訊站是該工作站的近期目標,與當地的國民小學及公共圖書館配合,提供居民更完整的資訊來源。
資訊自由不是說說而已,真的有人把它付諸實現。
1998年元月21日公布施行的著作權法, 第三十條有關著作財產權之存續期間, 清楚規定:
著作財產權,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
1999年12月15日公布的檔案法, 第二十二條明白指出國家檔案的開放年限:
國家檔案至遲應於三十年內開放應用,其有特殊情形者,得經立法院同意,延長期限。
而且人民有申請閱覽、抄錄或複製檔案的權利, 非有法律依據不得拒絕(檔案法第十七條)。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 資訊本身是自由的, 祗是在產生的那段時間, 三十年或五十年內, 有所限制。
有些人對此限制不滿意, 或者對資訊的流動管道有意見, 紛紛揭竿而起。英國出版公司企鵝公司(Penguin)宣佈將於9月出版200本電子圖書。
成立於1995年8月的期刊儲存所(Journal Storage: the scholarly journal archive, JSTOR), 是一個非營利組織, 其任務在於:
將期刊文獻掃瞄成影像檔, 透過字元辨識(OCR)技術, 轉換為文字檔, 製作成資料庫, 配上 檢索工具。
根據2001年7月21日的統計, 收錄的期刊超過160種, 有786所美國機構及250所各國機構參與, 大陸有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等十個機構參加, 臺灣則有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等15個機構參加, 絕大部份大學, 祗有人民銀行(People's Bank of China)、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等少數非大學機構。
根據2001年的調查, 1/4至1/5的參與圖書館, 把原有的期刊合訂本移到館外或銷燬。
2001年3月時, 已編製好3551本書, 預計每月新增50本書, 中文書祗有一篇: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西元2000年二月添入, 編號#2391。
1971年, 哈特(Michael Hart)得到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材料研究實驗室(Materials Research Lab)裡Xerox Sigma V大型電腦的作業時間, 當時價值約1億美元。
當時, 會用電腦的人不多, 還不知該如何運用這些多出來的電腦作業時間, 經過不到兩個小時的思考, 哈特決定了運用這些時間, 把圖書館裡的資料儲存起來, 供人們檢索。
第一本敲進電腦的書是美國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哈特的哲學是: 電腦裡的東西可以被無限的複製 - 複製科技(Replicator Technology)。
為了讓當時流行的 Apples 及 Ataris 微電腦及稍早的 Z80 電腦可以一體適用, 甚至包括麥金塔、UNIX及大型電腦, 都可以讀寫該文件, 古騰堡計畫採用Plain Vanilla ASCII, 即低位元部份的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稱為電文(Electronic Texts, Etexts), 在大小寫的情況下, 可以有斜體、底線及粗體的變化。
製作的成本趨近於零, 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 使用的難度也趨近於零, 幾乎每個人都有能力閱讀、引用及檢索它。
網路圖書館(NetLibrary)公司有37,000多種電子書館藏, 專門出售電子書給圖書館, 再轉借給讀者。
但是在「NetLibrary」的安排下,有23個分校和370,000名學生的加州州立大學系統,
在所購買的1,500電子書籍中,有一半的書可以讓多個讀者同時借閱,人數不限,費用不變。
http://www.netlibrary.com/
PubMed Central is a digital archive of life sciences journal literature manag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at the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 It is not a journal publisher. Access to PubMed Central (PMC) is free and unrestricted.
PubMed Central (PMC) was launched in February 2000 with content from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and from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PubMed is a
web-based literature retrieval system that contains citations and abstracts from
thousands of journals, dating back to 1966. It also includes links to full-text
articles in PubMed Central and at more than 1600 journal websites.
PubMed Central is an electronic archive for full-text journal articles, offering
unrestricted access to its contents. Every full-text article in PubMed Central
has a corresponding entry in PubMed.
PubMed Central (PMC) is an archive of life science journal literature
operated by NCBI, a division of the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PMC is
not a publisher. Participation by publishers in PMC is voluntary, although
participating journals must meet certain editorial standards. Access to PMC is
free and unrestricted.
BioMed Central (BMC) is a commercial publisher of online biomedical journals,
which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rticles at its site. BMC also deposits its
articles in PubMed Central as they are published.
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S) was created by an independent group of
researchers who seek to ensure that all life science literature becomes freely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within six months of publication. PLS views PubMed
Central as an appropriate vehicle through which to distribute scientific
content.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Case, Mary M. "Public access to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re 22,700 scientists wrong?" C&RL News 62(7) (July/August 2001): 706-709,716. (http://www.ala.org/acrl/case.html)
http://www.publiclibraryofscience.org/
每週至偏遠地區的部落(社區)協助當地居民使用電腦, 寒暑假由學生社團長期駐點擔綱, 上網或單機使用。
願景很好,有四個重點待處理:
更重要的是「錢」從那裡來?
如果,史懷哲稍為停頓,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現代的醫療進入非洲;如果,證嚴法師再想一想,臺灣人的愛心什麼時候才能被釋放出來呢?1945年擔任臺灣電力公司工程師的孫運璿,祗要多開一次會,就不會帶領學生,勇往直前的恢復全台用電;晏陽初在1920年代推動平民識字教育,掃除文盲,不但在中國工作,還到菲律賓、泰國、印度等等國家去服務,也是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
不要想太多,祗要問事情該不該做?對社會有沒有幫助?去做就是了;帶我到高棉見識和平再臨的耶穌會羅四維神父如是說。1999年9月21日受了刺激後,大膽從事志工,真的是「大膽」,厚臉皮請求陌生人一起做,大聲的要求對方讓我做。
舊電腦很好用,我們接收了18部Pentium-100等級的電腦,效果還不錯。
但是考量偏遠部落的技術支援較弱,舊電腦的妥善率較低,沒有人指導的初學者,很容易困在這個部份,形成學習上的障礙,所以硬體的思考方向,朝向最低階的新電腦,好好搭配的話,新台幣一萬元左右就夠了。
安裝的部份,在朋友們的協助下,以CLE + RedHat的方式處理,基本上算是不錯,雖然真正使用的時候,還是有一個門檻,正在努力降低這個門檻。
另外,找來一部Pentium II筆記型電腦,安裝成完全的Linux的桌面系統,還算好用,祗是需要一點時間來跨越門檻,及整理若干預期的干擾。
需要說服別人把Windows98改為Freenix中文圖形工作站時,直接把筆記型電腦拿出來,秀了就是,效果不錯。
有了電腦還要上網,怎麼做?有幾個可能,沒有確切答案。
廠商不太可能在偏遠地區安裝ADSL或Cable Modem,衛星可以下載,不能上傳,微波上網有距離限制,電力線上網還有測試階段。
制定類似美國的電信普及法案(Universal Service Provision, USP) 法案,讓偏遠地區不因空間的影響,限制其應有的權利,似乎有點緩不濟急。
暫時,在每個部落架一個內容網站,讓部落內的電腦連接到該網站,感覺上也是連在網際網路上。連結到外地網頁時,有個特別的網頁說明無法連結的原因。以人工方式,傳送光碟片,定期(一個月或三個月)增加或更新內容網站的資料。
所以,祗要付電力費,就可以上網了。
每個部落架設電子郵件伺服器,每天數回對外以56K數據機撥接上網,交換郵件。雖然是下下策,也是不得已的唯一選擇。
況且,萌芽期的電子郵件,好像就是這樣,也沒什麼不妥。
志工的服務意願最重要,然後再依個人經驗,參與特定的教育訓練。
無法上山服務的志工,可以在都會區幫忙安裝檢測電腦,擔任電子郵件的回應人,遙控部落教室的電腦網路(遠端網管)。
實際在山上服務的志工,每個人都應具備基本的Game功力,運用電子郵件的能力。每個志工團隊應具備硬體維修、軟體安裝的技能,再加上帶活動、家庭訪問等,人際溝通的能力。
訓練志工的教師,可以在都會區服務。
我們祗教兩件事,第三件事是附帶的。
Linux豐富的Game,非常適合做為使用電腦的第一個步驟,不但可以和自己比賽,還可以網路對打。玩個半年的Game,不會電腦也難。
電子郵件是網際網路上最常見的應用,很多服務都是從電子郵件展開的。熟悉電子郵件後,必然增加生活的樂趣。
希望能夠邀集部落原住民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公開電子郵件帳號,讓原住民與其通信,不論大人小孩,與偶像、英雄有個人化的接觸後,生活就有意義了。
當然,絕大多數的信件都是由秘書、公關處理,偶像、英雄具名,那就夠了。偶像、英雄實在忙不過來,還可以招募志工為偶像、英雄專門回信。
瀏覽網頁是進入網際網路必定要做的事,不學也會。
快樂的人就可以擔任進駐部落的工作,有服務熱誠,具有使命感,就可以直接面對民眾。
以志工服務為原則,精神報酬非常豐富。
上班族志工以兩天一夜的方式服務,星期六早上出發,星期日中午回程。
學生志工以寒暑假駐點服務為主,團隊不休息,成員可以輪休。學生志工的交通費及食宿費用,由捐贈金錢的志工負擔。
對生命有熱誠對部落有使命感的人,擔任部落教室的協調人,他的工作非常繁重:
安排教室,容納足夠電腦的空間。
確保電力及電話線暢通。
接受報名,安排上課場次。
安頓志工的食宿。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師生經過四個寒暑假的圖書館服務,對偏遠地區部落及社區的資訊需求,有較深刻的瞭解;在花蓮縣萬榮鄉萬榮地區的服務,使我們對自由軟體的平民化及桌面化,充滿信心。
建立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以電腦及網路為主體,採用自由軟體的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為工具,我們對此願景深具信心,假以時日,藉著充份的資訊,言論自由更落實,社會更民主,人民對未來有憧景,活在有基礎的希望裡。
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http://www.lins.fju.edu.tw/~mao/humanrights.htm
自由軟體定義(The Free Software Definition ),http://www.gnu.org/philosophy/free-sw.html
有關自由的定義很多, 最有名的是美國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總統在1941年元月6日對第美國第77屆國會發表的四大自由:
免放恐懼的自由 (freedom from fear)
台灣在經營亞太營運中心時, 也多次指出, 成功的關鍵,在於具備四大自由化的條件:
資訊、電信自由化 - 知識的自由
中共的憲法裡也有四大自由: 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
THE FOUR FREEDOMS - delivered by American Presid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to 77th Congress, on January 6, 1941:
In the future days which we seek to make secure, we look forward to a world founded upon four essential human freedom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 1994(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http://www.lins.fju.edu.tw/~mao/pl/uplm1994.htm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台(87)電字第87131689號函發布, 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l
岳修平等, "資訊教育課程實施問題研究," 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7卷3期(2001/3): 65-71
洪朝貴, 「善用自由軟體, 提升企業競爭力」, http://www.cyut.edu.tw/~ckhung/published/985wto.shtml
送禮文化、圖書館學及開放源碼發展(Gift Cultures, Librarianship,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http://www.infomotions.com/musings/gift-cultures.sht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Source
August 3-5 2001
Academic Activity Center, Academia sinica
Hosted by: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y
Computing Centre,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Organized by:
Software Liberty Association of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