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地區資訊自由化議題

自由軟體在花蓮縣萬榮鄉的應用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2001/11/15


資訊權就是人權  上網權就是資訊權

第十九條

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 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Article 19.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hold opinions without interference and to seek,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rough any media and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世界人權宣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

  1. 前言
  2. 部落(社區)圖書館
    電腦及網路
    讀書會
    課後輔導
    說故事
  3. 花蓮縣萬榮鄉現況
  4. 自由軟體的地位
  5. 遠景
    Linux桌面系統
    上網
    教育訓練
    學習內容
    進駐部落
    部落教室
  6. 結論

 

前言

資訊的價值在於運用,而不是擁有。

資訊自由化有兩層意義:

  1. 自由使用政府資訊及學術資訊等公共資訊
  2. 人人有能力使用這些資訊

透過電腦及網路,把公共資訊開放給民眾自由使用,在技術上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在觀念及法令規章方面,還有一些地方值得做長期的努力。

透過義務教育體系,對生活常識有相當的認識後,才能夠瞭解資訊本身的意義,否則,資訊祗是一連串的符號。

資訊不會在需要的時候自動出現,使用者必須使用合理的工具,經由相當的途徑,才能夠取得相關的資訊,在資訊電子化的時代裡,這些工具及途徑的普及化,是科技發展的終極相標。

理論上,以網頁型式呈現的資訊,祗要方向正確,在七個超連結之內,一定可以找到;換句話說,取得資訊的途徑,已經不是障礙。

在包裝資訊的過程裡,倘若屈服於業界的壓力或誘惑,採用被專利保護的方式,或有專屬權的格式,將形成對資訊流動的負擔,不利於資訊的自由化。

在資訊自由化的過程裡,最迫切的需要是讓公共資訊以開放的文件格式呈現,不會因科技的演變,讓過去的公共資訊成為難懂的天書。

我們選擇相對弱勢的部落(社區)做為當代識字運動的起點,讓電腦及網路進入部落(社區),而不是部落(社區)的民眾去學習使用電腦及網路。

部落(社區)圖書館

為了推動資訊素養,讓資訊更貼切民眾,建立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是發揮公共圖書館功能,建立資訊社會的下一步。

公共圖書館是每個人的,它可以走入社區,以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的型式,貼切民眾,成為資訊社會的底層建物。

公共圖書館是地方的資訊中心, 備有各種知識及資訊供讀者取用。

公共圖書館提供無私的服務, 不因年齡、種族、性別、信仰、國籍、語文及社會地位而有差異。少數民族、身心障礙人士、住院病患、在監人士等, 有事實上的困難, 無法利用常態性的服務及資料時, 公共圖書館應針對他們的需求, 提供特別服務。

各種年齡層的人都應該可以找到所需的相關資料, 館藏和服務在涵蓋各種媒體及現代科技之時, 應兼顧傳統的資料; 尤其要重視品質, 不能忽視地方的需求與特性。資料的內容必須反應當前的潮流及社會變遷, 包括人類努力的記錄及想像未來的雄心。

 - 取材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 1994》

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不以館藏取勝,以服務數百人至一兩千人為目標。

資訊是圖書館服務的標的:為當前的使用者提供資訊, 也為潛在的使用者準備資訊。為了讓潛在使用者有機會使用圖書館的資訊,潛在使用者本身必須具備使用資訊的習慣。

使用者是圖書館的對象:為了讓潛在使用者有機會使用圖書館的資訊,潛在使用者本身必須具備使用資訊的習慣,以前是辦理識字教育,現在則採用推動資訊素養活動。

以說故事建立使用資訊的機會,用課後輔導為使用資訊舖路,參加讀書會培養使用資訊的動機,以電腦及網路為使用資訊的工具。

四管齊下,全方位地為圖書館增加當前的使用者。

電腦及網路

電腦與網路是圖書館使用者的新工具,教導學生以外的民眾使用電腦與網路,是圖書館無法推卸的職責,如同一個世紀之前,在圖書館開辦的民眾識字班。

雖然,民眾可以自費學習這些工具,若把它視為促進社會公平的手段,由圖書館在免費的原則下,提供學習的誘因及管道,必然有助於資訊的流動,讓民眾更有機會成為圖書館的使用者。

讀書會

民主時代來臨,人民當家做主,可是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去練習沉澱思想、表達意見、凝聚共識,進而讓自己的觀念成為民眾支持的對象。

成年人,不分男女,都可以藉著讀書會的制度,剖析著者的看法,發抒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意見,練習與他人和平相處,即使意見相左,仍然可以共同的生活。

課後輔導

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國民中學之後的升學率,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幾乎是想升學就有學校唸的階段。

基於歷史的因素,有些社區的學生沒有自我學習的習慣,沒有特別安排學習的空間與時間。圖書館可以提供高於社區一般水平的學習環境,吸引學生進入圖書館,以升學為導向,把那些原本流失的學生,帶回正式的學校教育管道裡。

說故事

兒童的生活是充滿想像的,一本童書、一捲動畫影帶,可能讓兒童雀躍不已,發現自己的天地。

不祗是大人說故事給兒童聽,兒童也可以說故事給大人聽,大兒童可以說故事給小兒童聽,小兒童可以說故事給大兒童聽。

不僅是說故事,還可以演故事。不僅在室內說故事,還可以走到戶外演故事。

花蓮縣萬榮鄉現況

花蓮縣萬榮鄉是全省的30個原住民鄉之一,位於中央山脈山腳下的山地鄉,位於花蓮縣境中部內側山地,在秀林鄉之南,卓溪鄉之北,北接壽豐鄉、秀林鄉、東鄰鳳林鎮、光復鄉、南連卓溪鄉、西界南投縣。

居民人數接近一萬人,以泰雅族(太魯閣族)為主,布農族次之的原住民鄉。。這些原住民是昔日自霧社、天祥、桃園、屏東等地山區移徒過來的。

行政區劃為六個村,各有一個小學,在萬榮村有一個國中,全鄉總數接近一萬人。

學校 教師人數 學生人數 合計
萬榮國中 13 101 114
萬榮國小 12 91 103
西林國小 12 144 156
見晴國小 10 72 82
明利國小 10 83 93
馬遠國小 10 75 85
紅葉國小 12 158 170

合計

79 724 803
村別 居民人數

萬榮村

1066

西林村

3553

見晴村

813

明利村

888

馬遠村

1621

紅葉村

1656

合計

9597

教育部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為一長程(八十六年七月∼九十六年六月)計畫,從八十八年六月起,全國各國民中小學皆有電腦教室,依照班級人數,以一人一機為原則,萬榮鄉各級學校也因此受惠。

電腦教室被視為專科教室之一,鼓勵各學科把電腦當成教學的工具之一,相對於其他專科教室,電腦教室的責任更大。

各級主管單位持續辦理教師及行政人員之在職訓練,然而,偏遠地區教師人數較少,常因一人調校,導致全校電腦設備業務停擺

教育部的協助下,我們組成資訊素養推廣服務隊,以工讀生的方式,協助萬榮鄉各級學校及社教工作站,提高現有設備的可用率,增加使用資訊的人口。

在軟體自由協會的號召下,各地的志工出錢出力,在萬榮鄉成立二種資訊學習班:

以全自由軟體的環境,為萬榮鄉打造資訊社會。

雖然限於經費,該服務隊的服務期間為2001月7月9日至2001年8月5日,四週;在可能的情況,將以志工方式,努力的為萬榮鄉提供一年期的網管訓練。

自由軟體的地位

軟體本來就是自由的,後來才被廠商冠以智慧財產之名,把軟體關起來,不讓它自由的流動。1984年,史托曼成立自由軟體基金會,基於軟體應該自由拷貝使用才能真正促進科技發展的觀念,將其研發的軟體施以「革奴大眾公有版權」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ce),再置於網頁上供大家下載使用, 稱為「自由軟體」。

雖然,自由軟體不等同於免費,但是把自由軟體視為可以免費取得的軟體,卻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妥之處。在起步階段,對行政部門以免費為誘因,也是很合理的手段。可以省下,包括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在內的各種軟體採購經費,終端使用者專注在應用軟體的使用。

自由軟體的本質在於要求自由軟體的使用者,不得剝奪下游使用者的任何自由,允許任何團體或個人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它。所以,對於自由軟體的任何投資,都不會浪費,具有累加相乘的效果,其利益由全民共享,包括開發該軟體的廠商都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自由軟體的品質之所以優於版權私有軟體並非出於偶然, 而是不同研發模式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優點

  1. 穩定性與安全性高
  2. 硬體使用效率高
  3. 技術支援市場活潑
  4. 程式設計師的服務品質較好
  5. 符合長期利益

臺灣的利基

  1. 對軟體業衝擊小: 臺灣軟體入超, 非法拷貝盛行,並非出售版權私有軟體的良好環境; 而軟體外銷時必須英語化,比起其他英語系國家又吃虧。

  2. 改善國際形象: 推廣自由軟體的使用, 讓非法拷貝行為自然減少, 再將軟體入超省下來的錢的一部分以捐款方式回饋美國及世界各國的自由軟體研發者,花費低, 而提升國際形象的效果好。

  3. 配合硬體工業: 臺灣硬體工業發達, 配合資源消耗低,沒有版稅限制的自由軟體, 以加值方式出售, 非常符合臺灣產業形態。例如許多嵌入式系統 (embedded systems) 就很適合使用自由軟體。

  4. 中文化需求高, 而中文化成本低:目前臺灣的主流軟體大部分來自國外大型的公司, 因為只有大公司才有中文化投資的本錢與意願。但是這樣一來使用者的選擇空間就大幅縮小了, 有許多品質勝過流行軟體的小公司產品與國人幾乎絕緣;而大公司往往受限於人力或行銷因素未, 中文化的速度與程度未必令人滿意。 如果在臺灣鼓勵使用自由軟體,因為文件及程式原始碼公開, 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翻譯甚至中文化。(筆者目前為了教盲生使用試算表, 就曾將一自由軟體做初步的中文化,真不知道如果沒有自由軟體, 我們的盲生是否就必需被摒除在視窗環境之外? 

軟體自由協會

基於宣揚軟體自由的理念,並以推廣自由軟體的使用和開發為己任,一群對生命有熱誠.對社區有使命感的人,於2001年4月8日成立軟體自由協會。

Freenix中文圖形工作站是該協會的專案計畫之一,透過Linux Desktop為偏遠地區的部落(社區),增加資訊素養。

公平的機會

電腦是工具,軟體也是工具,採購電腦可以不指定品牌,採購軟體也不應侷限於特定系統。

很多人懷疑軟體真的自由之後,程式設計師不就失業了嗎?真是想太多。

「保障生火人的工作權」是最有名的反證,社會的發展不能因為侷限於現有的模式,必須朝著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前進,況且:

  1. 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2. 拔一毛以利天下, 何樂而不為也?
  3. 使用者受惠, 貢獻者成名 -- 發表程式碼對駭客具有致名的吸引力.
  4. 名氣帶來利益 -- 很多年輕的自由軟體作家的薪水比大學教授還要高.

社會發展的過程裡,有些職業本身必須轉型,調整規模。軟體自由之後,祗要少數人撰寫軟體就夠了,在自由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將擴大技術支援的市場或轉向其他的職場。

遠景

每週至偏遠地區的部落(社區)協助當地居民使用電腦, 寒暑假由學生社團長期駐點擔綱, 上網或單機使用。

願景很好,有四個重點待處理:

  1. 電腦那裡來?
  2. 教學的志工那裡來?
  3. 被教學的部落那裡來?
  4. 怎麼上網?

更重要的是「錢」從那裡來?

如果,史懷哲稍為停頓,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現代的醫療進入非洲;如果,證嚴法師再想一想,臺灣人的愛心什麼時候才能被釋放出來呢?1945年擔任臺灣電力公司工程師的孫運璿,祗要多開一次會,就不會帶領學生,勇往直前的恢復全台用電;20世紀初期,費孝通祗要在學術的領域再鑽研,中國大陸的農民不知何時才會知道教育為何物。

不要想太多,祗要問事情該不該做?對社會有沒有幫助?去做就是了;帶我到高棉見識和平再臨的耶穌會羅四維神父如是說。1999年9月21日受了刺激後,大膽從事志工,真的是「大膽」,厚臉皮請求陌生人一起做,大聲的要求對方讓我做。

Linux桌面系統

舊電腦很好用,我們接收了18部Pentium-100等級的電腦,效果還不錯。

但是考量偏遠部落的技術支援較弱,舊電腦的妥善率較低,沒有人指導的初學者,很容易困在這個部份,形成學習上的障礙,所以硬體的思考方向,朝向最低階的新電腦,好好搭配的話,新台幣一萬元左右就夠了。

安裝的部份,在朋友們的協助下,以CLE + RedHat的方式處理,基本上算是不錯,雖然真正使用的時候,還是有一個門檻,正在努力降低這個門檻。

另外,找來一部Pentium II筆記型電腦,安裝成完全的Linux的桌面系統,還算好用,祗是需要一點時間來跨越門檻,及整理若干預期的干擾。

需要說服別人把Windows98改為Freenix中文圖形工作站時,直接把筆記型電腦拿出來,秀了就是,效果不錯。

上網

有了電腦還要上網,怎麼做?有幾個可能,沒有確切答案。

廠商不太可能在偏遠地區安裝ADSL或Cable Modem,衛星可以下載,不能上傳,微波上網有距離限制,電力線上網還有測試階段。

制定類似美國的電信普及法案(Universal Service Provision, USP) 法案,讓偏遠地區不因空間的影響,限制其應有的權利,似乎有點緩不濟急。

暫時,在每個部落架一個內容網站,讓部落內的電腦連接到該網站,感覺上也是連在網際網路上。連結到外地網頁時,有個特別的網頁說明無法連結的原因。以人工方式,傳送光碟片,定期(一個月或三個月)增加或更新內容網站的資料。

所以,祗要付電力費,就可以上網了。

每個部落架設電子郵件伺服器,每天數回對外以56K數據機撥接上網,交換郵件。雖然是下下策,也是不得已的唯一選擇。

況且,萌芽期的電子郵件,好像就是這樣,也沒什麼不妥。

教育訓練

志工的服務意願最重要,然後再依個人經驗,參與特定的教育訓練。

無法上山服務的志工,可以在都會區幫忙安裝檢測電腦,擔任電子郵件的回應人,遙控部落教室的電腦網路(遠端網管)。

實際在山上服務的志工,每個人都應具備基本的Game功力,運用電子郵件的能力。每個志工團隊應具備硬體維修、軟體安裝的技能,再加上帶活動、家庭訪問等,人際溝通的能力。

訓練志工的教師,可以在都會區服務。

學習內容

我們祗教兩件事,第三件事是附帶的。

Linux豐富的Game,非常適合做為使用電腦的第一個步驟,不但可以和自己比賽,還可以網路對打。玩個半年的Game,不會電腦也難。

電子郵件是網際網路上最常見的應用,很多服務都是從電子郵件展開的。熟悉電子郵件後,必然增加生活的樂趣。

希望能夠邀集部落原住民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公開電子郵件帳號,讓原住民與其通信,不論大人小孩,與偶像、英雄有個人化的接觸後,生活就有意義了。

當然,絕大多數的信件都是由秘書、公關處理,偶像、英雄具名,那就夠了。偶像、英雄實在忙不過來,還可以招募志工為偶像、英雄專門回信。

瀏覽網頁是進入網際網路必定要做的事,不學也會。

進駐部落

快樂的人就可以擔任進駐部落的工作,有服務熱誠,具有使命感,就可以直接面對民眾。

以志工服務為原則,精神報酬非常豐富。

上班族志工以兩天一夜的方式服務,星期六早上出發,星期日中午回程。

學生志工以寒暑假駐點服務為主,團隊不休息,成員可以輪休。學生志工的交通費及食宿費用,由捐贈金錢的志工負擔。

部落教室

對生命有熱誠對部落有使命感的人,擔任部落教室的協調人,他的工作非常繁重:

  1. 安排教室,容納足夠電腦的空間。

  2. 確保電力及電話線暢通。

  3. 接受報名,安排上課場次。

  4. 安頓志工的食宿。

結論

建立部落(社區)圖書資訊站,以電腦及網路為主體,採用自由軟體的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為工具,我們對此願景深具信心,假以時日,藉著充份的資訊,言論自由更落實,社會更民主。

參考資料

  1.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台(87)電字第87131689號函發布, 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l 

  2. 岳修平等, "資訊教育課程實施問題研究," 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7卷3期(2001/3): 65-71

  3. 洪朝貴, 「善用自由軟體, 提升企業競爭力」, http://www.cyut.edu.tw/~ckhung/published/985wto.shtml

  4. 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http://www.lins.fju.edu.tw/~mao/humanrights.htm

登載於「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2001年7月12日至7月13日, 台北